五、案例分析題(本題共2小題,每小題8分,共16分)
1.小王以優(yōu)異的成績大學畢業(yè)后到某市郊區(qū)的一所小學任教。校長根據她來校后的工作表現,第二學期就讓她擔任了班主任。但她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常常利用學�;顒雍桶嗉壔顒�,向學校申請一些不必要的經費。在擔任班主任期間,也沒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如何搞好班級工作和提高學生素質上,而是利用班主任的便利條件,常常借調換座位、配班干部、評“三好學生”等機會向家長討要好處,在師生中產生了不良影響。
試從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角度對小王的做法進行分析。
答:①小王的做法是錯誤的。
②小王違背了廉潔從教這一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
③小王違背了為人師表這一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
2.某市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王某在美術教師韓某的精心指導下完成了一幅美術作品,此作品代表學校參加了兒童畫展,榮獲一等獎,并獲1000元現金獎勵。對1000元現金的發(fā)放,學校、韓老師和王某的父母產生了分歧。學校認為,王某是代表學校參加畫展的,學校有權決定獎金的發(fā)放;韓老師認為,王某是在他的精心指導下完成作品的,作品中有他的心血傾注,因此,獎金中應當有他的份額;王某的父母認為,王某的學習生活由他們照料,獎金當然歸他們所有。
請問:學校、韓老師和王某父母的觀點是否正確?為什么?
答:(參考)①他們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②1000元獎金為學生王某參賽所得,應歸王某支配。③學校無權支配這筆獎金。④韓老師是王某的指導老師,學校應給予適當的獎勵。
六、論述題(本題共3小題,第1、2小題每小題13分,第3小題12分,共38分)
1.試論德育過程是一個促使兒童知、情、意、行互動發(fā)展的過程。
答:舊版教育學131頁。兒童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等因素構成的互動體。其中,知是兒童形成和發(fā)展自身品德的認識基礎,就人的發(fā)展而言,其認知發(fā)展水平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他的修養(yǎng)水平。所以德育過程常常從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開始,有計劃地傳授給學生以基本的政治觀點、思想態(tài)度和道德理論與規(guī)范,逐步提高他們識別是非、善惡、美丑、公私、榮辱的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情是指人們對事物的愛憎、好惡的態(tài)度。在小學德育過程中,應當重視培養(yǎng)兒童的情感,要善于激發(fā)他們對國家、民族、人民以及良好道德行為的敬佩、愛慕之情,要引導他們去體驗進行這些認識活動所獲得的愉快和滿足,進一步體會到正確的政治觀點、思想意識、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價值和需要,進而發(fā)展起深厚的情感。在德育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堅強意志,使他們有頑強的毅力。行為是人的思想品德的一個重要外間表現,是衡量兒童認識與修養(yǎng)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在小學德育過程中要特別鄭重對學生行為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言行一致,嚴格遵守學生守則,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以形成良好的習慣與作風。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搶劫思想品德的發(fā)展,德育要注意發(fā)揮四者的整體功能。對學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同時要注意德育過程的多開端性和針對性。
2.結合具體學科的教學實際,談談在教學中應如何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答:問題解決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tài)到達目標狀態(tài)的過程。
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㈠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與質量。①幫助學生牢固地記憶知識。②提供多種變式,促進知識的概括。③重視知識間的聯系,建立網絡化結構。 ㈡教授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①結合具體學科,教授思維方法。②外化思路,進行顯性教學。 ㈢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㈣培養(yǎng)思考問題的習慣。①鼓勵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②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假設。③鼓勵自我評價與反思。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學習-財富蘊藏其中》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請你從培養(yǎng)學生的角度談談對上述“四個學會”的理解。
D.激勵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