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擇校熱”已成為痼疾,不僅嚴重損害教育公平,也綁架了無數家長和孩子。不久前,“就近入學”變成爭相“擇�!薄裥YM“被自愿”被央視列為八大“教育潛規(guī)則”之首。不過,有關領導近來對“擇�!眴栴}的表態(tài),讓我們看到了解決這一難題的希望。
被民眾寄予厚望的新任教育部長袁貴仁,就任后第一次公開發(fā)言,談的就是“擇校熱”。他認為,解決“擇�!钡母就緩绞菍崿F(xiàn)教育均衡發(fā)展。而義務教育的均衡發(fā)展,也被確定為義務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為此列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努力實現(xiàn)2012年義務教育區(qū)域內初步均衡、2020年區(qū)域內基本均衡的新目標。
同樣在近日召開的“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經驗交流會”上,國務委員劉延東表示,當前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擇校熱”,是區(qū)域內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直接反映,必須下大力氣盡快解決。(12月2日《齊魯晚報》)
“擇校熱”是個老問題,但有愈演愈烈之勢。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擇�!币呀洺蔀榻逃齺y收費的主要源頭,嚴重侵蝕免費義務教育的成果。動輒上億的擇校費,也成為一些中小學領導腐敗的誘因。擇校問題的根源是教育不均衡,而一些“航母級”名校的擴張,反過來又加劇了教育的不均衡。一旦陷入惡性循環(huán),讓人很難分清誰是因誰是果。
當然,被擇校所裹挾的家長,客觀上也助長了擇校熱。學生家長是擇校的受害者,但一到自己孩子這兒,搖身一變又成了擇校的擁躉,排隊交錢還要“自愿”。一旦擇校成功,還在那兒暗自慶幸呢。正是這些惡性循環(huán),使擇校熱陷入“治理—反彈”的怪圈。
根治“擇校熱”,維護教育公平,首先應強調主管部門的責任。如劉延東所說,“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而義務教育作為人的一生中歷時最長、憲法賦予的基本權利,作為初始的學校教育和覆蓋最廣泛的教育,是社會公平的起點,是最能體現(xiàn)社會公平的領域�!备螕裥�,必須改變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狀況,這已成為普遍共識,問題仍在于如何落實。
所謂責任,首先在于教育投入。在硬件教育資源的配置上,應該首先落實公平原則。教育投入要少干“錦上添花”的事,實現(xiàn)城鄉(xiāng)學校公用經費、生均教育經費標準的統(tǒng)一,保證教學設施、圖書資料等硬件資源的均衡,才能大大改善落后學校和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增強學校吸引力。
其次是師資的均衡。如袁貴仁所說,擇校很大程度上就是擇師。要把教師當作整個國家的教育資源,促進教師城鄉(xiāng)交流,鼓勵優(yōu)秀教師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如今,隨著教師待遇的改善,在就業(yè)壓力下,教師崗位對很多大學生來說還是有吸引力的。應該落實優(yōu)惠政策,鼓勵優(yōu)秀大學生投身基層教育。
鑒于弱校起點較低底子薄,要想縮小他們與“名校”之間的差距,盡快實現(xiàn)真正的均衡,其實無論在硬件教育資源還是在師資配置上,還應該優(yōu)先向弱校傾斜。
在安徽、山東、河北、江蘇等一些地方,已經在端平教育均衡“這碗水”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實踐證明,只要教育資源均衡了,“擇�!本褪チ藙恿Α8巍皳裥帷钡姆较蚴敲鞔_的,關鍵在于有關部門要有可靠的投入機制、持之以恒的決心,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讓無奈擇校的家長不再“被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