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心理學試題及詳解三
來源:發(fā)布時間:2009-04-08 08:54:12
單選題:
1. ( )把動機分為:認知內(nèi)驅(qū)力、自我提高內(nèi)驅(qū)力和附屬內(nèi)驅(qū)力。 (選A)
A奧蘇貝爾
B桑代克
C布魯納
D斯金納
2.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 )最早提出的。 (選C)
A班杜拉
B奧蘇貝爾
C桑代克
D布魯納
多選題:
1. 生長需要包括( )。 (選BCD)
A尊重的需要
B求知與理解的需要
C審美的需要
D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2. ( )是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內(nèi)容。 (選ABCD)
A求知欲
B知識價值觀
C成就歸因
D自我效能感
填空題:
1. 對知識價值的認識(知識價值觀)、對學習的直接興趣(學習興趣)、對自身學習能力的認識(學習能力感)、對學習成績的歸因(成就歸因)四個方面,是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內(nèi)容。
2. 學習動機從學習動機的內(nèi)外維度來劃分可分為:內(nèi)部動機與外部動機。
3. 需要影響著人們行為的方式和方向。
4.馬斯洛認為:人有七種基本需要,分別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與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5. 缺失需要使我們得以生存,生長需要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生活。
6. 學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愛和自尊。
7. 需要層次理論將外部動機與內(nèi)部動機結合起來考慮對行為的推動作用。
8. 班杜拉在他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
9. 個人的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敗的意向。
名詞解釋:
1. 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nèi)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
2.內(nèi)部學習動機是指人們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動機的滿足在活動之內(nèi),不在活動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誘因、懲罰來使行動指向目標,因為行動本身就是一種動力。
3. 外部學習動機是指人們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動機的滿足不在活動之內(nèi),而在活動之外,這時人們不是對學習本身感興趣,而是對學習所帶來的結果感興趣。
4.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簡答題:
1. 簡述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還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決定人們對活動的選擇及對該活動的堅持性;②影響人們在困難面前的態(tài)度;③影響新行為的獲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xiàn):④影響活動時的情緒。
2. 簡述韋納歸因理論。
韋納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歸因的最基本的結論:①個人將成功歸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內(nèi)部因素時,他會感到驕傲、滿意、信心十足,而將成功歸因于任務容易和運氣好等外部原因時,產(chǎn)生的滿意感則較少。相反,如果一個人將失敗歸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則會產(chǎn)生羞愧和內(nèi)疚,而將失敗歸因于任務太難或運氣不好時,產(chǎn)生的羞愧則較少。而歸因于努力比歸因于能力,無論對成功或失敗均會產(chǎn)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努力而成功,體驗到愉快,不努力而失敗,體驗到羞愧,努力而失敗,也應受到鼓勵。這種看法與我國傳統(tǒng)的看法一致。②在付出同樣努力時,能力低的應得到更多的獎勵。③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評價,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則受到最低評價。因此,韋納總是強調(diào)內(nèi)部、穩(wěn)定和可控制的維度。
3. 如何有效激發(fā)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指使?jié)撛诘膶W習動機轉化為學習的行動。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在于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tài)轉入活動狀態(tài),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一)堅持以內(nèi)部動機作用為主,外部動機作用為輔
(二)實施啟發(fā)式教學,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認識興趣和求知欲
(三)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
(四)正確運用競賽、考試與評比
(五)注意內(nèi)外動機的互相補充,相輔相成
(六)注意個別差異
論述題:
1. 分析動機與需要、誘因的關系。
需要是人體組織系統(tǒng)中的一種缺乏、不平衡狀態(tài)。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當某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它就會推動人們?nèi)ふ覞M足需要的對象,從而產(chǎn)生活動的動機,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推動著人們?nèi)セ顒�,并把活動引向某一目標,這時,需要就成為人們活動的動機了。需要作為人的積極性的重要源泉,它是激發(fā)人們進行各種活動的內(nèi)部動力。
動機的產(chǎn)生除了有機體的某種需要外,誘因的存在也是一個重要的條件。所謂誘因是指能夠激發(fā)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并能夠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如食物的色澤、芳香是饑餓時覓食的誘因。
在動機中,需要與誘因是緊密聯(lián)系著的。需要比較內(nèi)在、隱蔽,是支配有機體行動的內(nèi)部原因,誘因是與需要相聯(lián)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機體的活動,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滿足。機體達到了某種目標,滿足了相應的需要,就會降低相應的動機,使機體處在相對不活躍的狀態(tài)。因此,沒有需要,就不會有行為的目標;相反,沒有行為的目標或誘因,也就不會有某種特定的需要。在實際生活中,人的行為往往取決于需要與誘因的相互作用。
動機是由需要與誘因共同組成的。因此,動機的強度或力量既取決于需要的性質(zhì),也取決于誘因力量的大小。實驗表明,誘因引起的動機的力量依賴于個體達到目標的距離。距離太大,動機對活動的激發(fā)作用就很小了。人有理想、有抱負,他的動機不僅支配行為指向近期的目標,而且能指向遠期的目標。因此,空間上鄰近的目標,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激發(fā)作用。動機的社會意義與動機的力量也有直接的關系。成就理論告訴我們,除了目標的價值以外,個體對實現(xiàn)目標的概率的估計或期待也有重要的意義。
2. 分析學習動機對學習的影響。
學習動機和學習的關系是辯證的,學習能產(chǎn)生動機,而動機又推動學習,二者相互關聯(lián)。動機可以增強行為方式促進學習,而所學到的知識反過來又可以增強學習的動機。因此,教師在強調(diào)動機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也應看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本身就是下一步學習的動機。動機具有加強學習的作用。高動機水平的學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導致高的動機水平。動機對學習的影響,并不是直接地卷入認知的相互作用過程之中,也不是通過同化機制發(fā)生作用,而是通過加強努力,集中注意和對學習的立即準備去影響認知的相互作用過程,猶如“催化劑”產(chǎn)生間接地增強與促進的效果。動機過強或過弱,不僅對學習不利,而且對保持也不利。并且,在難度不同的任務中,動機的強度影響解決問題的效率。教育實踐和教育心理學實驗都表明,學習動機推動著學習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一定的喚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學習活動。個人的學習動機決定了以什么作為其強化物,如果我們要使行為在頻率、持久性等方面有所加強,需要選擇對個體產(chǎn)生積極意義的強化物,個體的需要、價值、抱負、興趣等動機因素決定了什么是對他們有用的強化物。動機對學生的目標行為有所加強。動機決定了在不同行為中的時間分配。他在動機研究中得出的一個最重要的結論是某種行為的動機強度與花在該行為上的時間具有線性的正相關。通過觀察學生花費在某種活動上的時間可以知道其動機強度,通過記錄學生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是推知其成就動機水平的一個最好的方法。
3. 闡述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①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jīng)驗。這個效能信息源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一般來說,成功經(jīng)驗會提高效能期望,反復的失敗會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這么簡單,成功經(jīng)驗對效能期望的影響還要受個體歸因方式的左右。如果歸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會增強效能感,把失敗歸囚于內(nèi)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會降低效能感。因此,歸因方式直接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②替代經(jīng)驗。人的許多效能期望是來源于觀察他人的替代經(jīng)驗。這里的一個關鍵是觀察者與榜樣的一致性。③言語勸說。因其簡便、有效而得到廣泛應用,但缺乏經(jīng)驗基礎的言語勸說其效果則是不鞏固的。④情緒喚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高水平的喚醒使成績降低而影響自我效能,當人們不為厭惡刺激所困擾時更能期望成功。上述四種信息對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賴于對其是如何認知和評價的。人們必須對與能力有關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對成敗的作用加以權衡。人們覺察到效能的程度取決于任務的難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績的情境條件以及成敗的暫時模式。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這些因素作為效能信息的載體影響成績,主要是通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響發(fā)生的。
4. 闡述影響學習動機形成的因素。
一、內(nèi)部條件
學習動機既然是學習的內(nèi)部動因,是客觀的學習要求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那么,首先要看到,內(nèi)部條件在學習動機形成中是最初要注意到的。外因通過內(nèi)因而起作用。
(一)學生的自身需要與目標結構
(二)成熟與年齡特點
(三)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個別差異
(四)學生的志向水平和價值觀
(五)學生的焦慮程度
二、外部條件
(一)家庭環(huán)境與社會輿論
(二)教師的榜樣作用
1. ( )把動機分為:認知內(nèi)驅(qū)力、自我提高內(nèi)驅(qū)力和附屬內(nèi)驅(qū)力。 (選A)
A奧蘇貝爾
B桑代克
C布魯納
D斯金納
2.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 )最早提出的。 (選C)
A班杜拉
B奧蘇貝爾
C桑代克
D布魯納
多選題:
1. 生長需要包括( )。 (選BCD)
A尊重的需要
B求知與理解的需要
C審美的需要
D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2. ( )是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內(nèi)容。 (選ABCD)
A求知欲
B知識價值觀
C成就歸因
D自我效能感
填空題:
1. 對知識價值的認識(知識價值觀)、對學習的直接興趣(學習興趣)、對自身學習能力的認識(學習能力感)、對學習成績的歸因(成就歸因)四個方面,是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內(nèi)容。
2. 學習動機從學習動機的內(nèi)外維度來劃分可分為:內(nèi)部動機與外部動機。
3. 需要影響著人們行為的方式和方向。
4.馬斯洛認為:人有七種基本需要,分別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與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5. 缺失需要使我們得以生存,生長需要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生活。
6. 學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愛和自尊。
7. 需要層次理論將外部動機與內(nèi)部動機結合起來考慮對行為的推動作用。
8. 班杜拉在他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
9. 個人的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敗的意向。
名詞解釋:
1. 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nèi)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
2.內(nèi)部學習動機是指人們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動機的滿足在活動之內(nèi),不在活動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誘因、懲罰來使行動指向目標,因為行動本身就是一種動力。
3. 外部學習動機是指人們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動機的滿足不在活動之內(nèi),而在活動之外,這時人們不是對學習本身感興趣,而是對學習所帶來的結果感興趣。
4.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簡答題:
1. 簡述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還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決定人們對活動的選擇及對該活動的堅持性;②影響人們在困難面前的態(tài)度;③影響新行為的獲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xiàn):④影響活動時的情緒。
2. 簡述韋納歸因理論。
韋納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歸因的最基本的結論:①個人將成功歸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內(nèi)部因素時,他會感到驕傲、滿意、信心十足,而將成功歸因于任務容易和運氣好等外部原因時,產(chǎn)生的滿意感則較少。相反,如果一個人將失敗歸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則會產(chǎn)生羞愧和內(nèi)疚,而將失敗歸因于任務太難或運氣不好時,產(chǎn)生的羞愧則較少。而歸因于努力比歸因于能力,無論對成功或失敗均會產(chǎn)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努力而成功,體驗到愉快,不努力而失敗,體驗到羞愧,努力而失敗,也應受到鼓勵。這種看法與我國傳統(tǒng)的看法一致。②在付出同樣努力時,能力低的應得到更多的獎勵。③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評價,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則受到最低評價。因此,韋納總是強調(diào)內(nèi)部、穩(wěn)定和可控制的維度。
3. 如何有效激發(fā)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指使?jié)撛诘膶W習動機轉化為學習的行動。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在于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tài)轉入活動狀態(tài),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一)堅持以內(nèi)部動機作用為主,外部動機作用為輔
(二)實施啟發(fā)式教學,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認識興趣和求知欲
(三)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
(四)正確運用競賽、考試與評比
(五)注意內(nèi)外動機的互相補充,相輔相成
(六)注意個別差異
論述題:
1. 分析動機與需要、誘因的關系。
需要是人體組織系統(tǒng)中的一種缺乏、不平衡狀態(tài)。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當某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它就會推動人們?nèi)ふ覞M足需要的對象,從而產(chǎn)生活動的動機,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推動著人們?nèi)セ顒�,并把活動引向某一目標,這時,需要就成為人們活動的動機了。需要作為人的積極性的重要源泉,它是激發(fā)人們進行各種活動的內(nèi)部動力。
動機的產(chǎn)生除了有機體的某種需要外,誘因的存在也是一個重要的條件。所謂誘因是指能夠激發(fā)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并能夠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如食物的色澤、芳香是饑餓時覓食的誘因。
在動機中,需要與誘因是緊密聯(lián)系著的。需要比較內(nèi)在、隱蔽,是支配有機體行動的內(nèi)部原因,誘因是與需要相聯(lián)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機體的活動,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滿足。機體達到了某種目標,滿足了相應的需要,就會降低相應的動機,使機體處在相對不活躍的狀態(tài)。因此,沒有需要,就不會有行為的目標;相反,沒有行為的目標或誘因,也就不會有某種特定的需要。在實際生活中,人的行為往往取決于需要與誘因的相互作用。
動機是由需要與誘因共同組成的。因此,動機的強度或力量既取決于需要的性質(zhì),也取決于誘因力量的大小。實驗表明,誘因引起的動機的力量依賴于個體達到目標的距離。距離太大,動機對活動的激發(fā)作用就很小了。人有理想、有抱負,他的動機不僅支配行為指向近期的目標,而且能指向遠期的目標。因此,空間上鄰近的目標,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激發(fā)作用。動機的社會意義與動機的力量也有直接的關系。成就理論告訴我們,除了目標的價值以外,個體對實現(xiàn)目標的概率的估計或期待也有重要的意義。
2. 分析學習動機對學習的影響。
學習動機和學習的關系是辯證的,學習能產(chǎn)生動機,而動機又推動學習,二者相互關聯(lián)。動機可以增強行為方式促進學習,而所學到的知識反過來又可以增強學習的動機。因此,教師在強調(diào)動機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也應看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本身就是下一步學習的動機。動機具有加強學習的作用。高動機水平的學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導致高的動機水平。動機對學習的影響,并不是直接地卷入認知的相互作用過程之中,也不是通過同化機制發(fā)生作用,而是通過加強努力,集中注意和對學習的立即準備去影響認知的相互作用過程,猶如“催化劑”產(chǎn)生間接地增強與促進的效果。動機過強或過弱,不僅對學習不利,而且對保持也不利。并且,在難度不同的任務中,動機的強度影響解決問題的效率。教育實踐和教育心理學實驗都表明,學習動機推動著學習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一定的喚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學習活動。個人的學習動機決定了以什么作為其強化物,如果我們要使行為在頻率、持久性等方面有所加強,需要選擇對個體產(chǎn)生積極意義的強化物,個體的需要、價值、抱負、興趣等動機因素決定了什么是對他們有用的強化物。動機對學生的目標行為有所加強。動機決定了在不同行為中的時間分配。他在動機研究中得出的一個最重要的結論是某種行為的動機強度與花在該行為上的時間具有線性的正相關。通過觀察學生花費在某種活動上的時間可以知道其動機強度,通過記錄學生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是推知其成就動機水平的一個最好的方法。
3. 闡述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①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jīng)驗。這個效能信息源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一般來說,成功經(jīng)驗會提高效能期望,反復的失敗會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這么簡單,成功經(jīng)驗對效能期望的影響還要受個體歸因方式的左右。如果歸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會增強效能感,把失敗歸囚于內(nèi)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會降低效能感。因此,歸因方式直接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②替代經(jīng)驗。人的許多效能期望是來源于觀察他人的替代經(jīng)驗。這里的一個關鍵是觀察者與榜樣的一致性。③言語勸說。因其簡便、有效而得到廣泛應用,但缺乏經(jīng)驗基礎的言語勸說其效果則是不鞏固的。④情緒喚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高水平的喚醒使成績降低而影響自我效能,當人們不為厭惡刺激所困擾時更能期望成功。上述四種信息對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賴于對其是如何認知和評價的。人們必須對與能力有關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對成敗的作用加以權衡。人們覺察到效能的程度取決于任務的難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績的情境條件以及成敗的暫時模式。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這些因素作為效能信息的載體影響成績,主要是通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響發(fā)生的。
4. 闡述影響學習動機形成的因素。
一、內(nèi)部條件
學習動機既然是學習的內(nèi)部動因,是客觀的學習要求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那么,首先要看到,內(nèi)部條件在學習動機形成中是最初要注意到的。外因通過內(nèi)因而起作用。
(一)學生的自身需要與目標結構
(二)成熟與年齡特點
(三)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個別差異
(四)學生的志向水平和價值觀
(五)學生的焦慮程度
二、外部條件
(一)家庭環(huán)境與社會輿論
(二)教師的榜樣作用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