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市長賣蘿卜注定“始于爭議終于黯然
來源:重慶時報發(fā)布時間:2011-11-2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嘗嘗啦,界首狀元蘿卜,免費品嘗啦!”由于蘿卜大豐收,因擔心滯銷,安徽省界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新興親自上陣,帶著十幾箱蘿卜來合肥“吆喝探路”。以往,蔬菜滯銷都是民間自發(fā)組織義賣,政府分管副市長異地叫賣尚屬首次。(11月21日《安徽商報》)
一遇產(chǎn)品滯銷,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政府與領(lǐng)導推銷,這已成了近年來許多地方發(fā)展與市場收益脫節(jié)時的習慣性做法。這并不是說“市長賣蘿卜”有什么不妥。很簡單的推理是:如果分管副市長不親自推銷,任由蘿卜爛在地里,他就是一個合格的官員嗎?答案顯然并非如此。這件事真正讓人憂心之處其實在于:即便劉副市長是如此熱情地推銷蘿卜,收獲的也很可能是一個黯然的結(jié)局。因為從劉副市長在步行街頭吆喝賣蘿卜的那一刻起,他就不自覺地將自己置身于一個“不信任的社會”中,這也注定了賣蘿卜只能“始于爭議終于黯然”。
我們當下身處的環(huán)境,正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zhuǎn)變。尤其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公眾早已在陌生人社會彌散的不信任因子中,成為驚弓之鳥。所謂“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多在現(xiàn)實中被證偽。這種情境下,即便劉副市長怎么宣傳界首的狀元蘿卜“美味可口”,居民能否從心理上接受它,尚存疑問。
而在推銷蘿卜的過程中,劉新興以“官員身份”為推銷行為背書。這樣的出發(fā)點當然不錯,可這也卻是“市長賣蘿卜”的第二個信任風險點:身份信任。劉新興是相信官員的身份更有權(quán)威性和說服力,可在官員整體的公眾形象越來越不具有“可信任度”的情境下,讓公眾面對官員推銷生出感性的信任,恐怕也并非易事。
我們不否定劉副市長推銷蘿卜的努力與善意,但也應(yīng)意識到“推銷蘿卜”陷入的身份主義迷思。畢竟,在一個日益成熟的市場經(jīng)濟社會,只有真正的好產(chǎn)品和務(wù)實的銷售路徑,才能大賣。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