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武則天墓的文化保護不能靠“挖”
來源:重慶時報發(fā)布時間:2012-01-2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近日,有關(guān)專家透露,國家文物局、陜西省文物局、乾陵博物館等部門再次研究是否大規(guī)�?脊趴碧角甑奈奈镞z跡。乾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兩位皇帝——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也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文物儲藏最豐富,而且沒有被盜的帝王陵墓。(1月12日《濟南日報》)
圍繞武則天墓的爭議,表面看起來是“挖”與“不挖”的觀點對立,實際上牽涉到更深層次的命題——究竟是用來挖的還是用來保護的�?赡芨飨嚓P(guān)部門以及力主“挖”武則天墓的專家會說,這并非商業(yè)性質(zhì)的挖寶,或者非法盜墓,而是大規(guī)�?脊趴碧�,是對歷史文化的探究及保護�?墒�,文化保護有多元化的路徑,挖掘條件不成熟深藏于地下等待未來是一種,勘探后將文物用于研究,或者陳列于展覽館供民眾參觀也是一種。值得深思的就是,為什么后一種看似正常的方式,會遭到那么多非議。
這不能怪民眾神經(jīng)敏感脆弱,而要歸咎于此前曝光的一系列故宮事件。無論是被工作人員不經(jīng)意打碎的文物,還是有關(guān)故宮將部分文物當(dāng)做員工福利發(fā)放的傳聞,都證明了以故宮為標志的現(xiàn)今文物保護管理體系存在諸多漏洞。而近年來某些地方為了所謂開發(fā)利用而過度開發(fā)文化資源,上演了類似爭搶“西門慶故鄉(xiāng)、N個劉備家鄉(xiāng)”之類的鬧劇,更加劇了民眾對于地方文化保護的反向心理。
文化保護體系的不公開透明、監(jiān)守自盜丑聞的頻繁披露、地方文化保護商業(yè)化帶來的一地雞毛,最終在武則天墓的爭議中再次顯現(xiàn)——公眾懷疑武則天墓勘探行為是打著保護旗號下的地方謀利,擔(dān)憂文物即使被成功勘探出來,則會在博物館淪為灰塵滿面的破舊,甚至折現(xiàn)為商品價值流入某些人的腰包……
武則天墓的文化保護不能靠“挖”,有關(guān)部門必須直面并解決公眾疑慮,將文化保護體系的改革誠意及細化舉措充分展現(xiàn)出來,才能真正獲得民意信任。
【責(zé)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