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昔直播官方版-奶昔直播直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下载-奶昔直播安卓版本免费安装

2010年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學考核精要:第七章

來源:網絡發(fā)布時間:2009-12-01

第三節(jié)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
一、課程實施
(一)課程實施的概念
課程實施是指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二)課程實施的結構
課程實施作為一個動態(tài)的序列化的實踐過程,具有一定的運行結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至少要考慮七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安排課程表,明確各門課程的開設順序和課時分配;第二,確定并分析教學任務;第三,研究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個性特征,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第四,選擇并確定與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任務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第五,對具體的教學單元和課的類型和結構進行規(guī)劃;第六,組織并開展教學活動;第七,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1.安排課程表
通常情況下,課程表的安排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第一,整體性原則。第二,遷移性原則。第三,生理適宜原則。
2.分析教學任務
教學任務通常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學生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第二,學生所要形成和發(fā)展的智力、能力和體力。第三,學生所要養(yǎng)成的情感、態(tài)度、品德和個性心理品質。
3.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
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四方面特性:①獨特性;②穩(wěn)定性;③發(fā)展性;④靈活性。學生的學習特點受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第一,基礎因素。第二,內部因素。第三,外部因素。
4.選擇并確定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實現預期的課程目標所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系統化的教學活動的基本范式。
5.規(guī)劃教學單元和課
教學單元通常是指某門課程的教材內容中的一個比較完整的部分。在對教學單元進行規(guī)劃時,需要對教學單元中的主要原理、主要概念、技能、態(tài)度、診斷性測驗和評價等方面加以考慮。
6.組織教學活動
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三)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
(1)課程計劃本身的特點;
(2)教師的特征;
(3)學校的特點;
(4)校外環(huán)境。
二、課程評價
(一)課程評價的概念
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并據此做出改進課程的決策。
(二)課程評價的目的與功能
1.課程評價的目的
(1)改進課程;
(2)改進教學。
2.課程評價的功能
(1)診斷功能;
(2)修正功能;
(3)決策功能。
(三)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
1.目標評價模式
這一評價模式是以目標為中心而展開的,是針對20世紀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評價原理可概括為七個步驟或階段:(1)確定教育計劃的目標;(2)根據行為和內容來介紹每一個目標;(3)確定使用目標的情境;(4)設計呈現情境的方式;(5)設計獲取記錄的方式;(6)確定評定時使用的計分單位;(7)設計獲取代表性樣本的手段。
泰勒在這一評價原理的基礎上,結合課程編制的實踐,提出了更引人注目的“課程原理”�?筛爬樗膫步驟或階段:(1)確定課程目標;(2)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3)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4)根據目標評價課程。
2.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該評價模式是由美國學者斯克里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弊病而提出來的。即主張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評價者不應受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影響,盡管這些目標在編制課程時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適宜作為評價的準則。
3.背景、輸入、過程、成果(CIPP)評價模式
CIPP是由背景評價(baekgroand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tess evaluation)、成果評價(producte valuation)這幾種評價名稱的英文第一個字母的縮略語。該模式包括四個步驟:
第一步,背景評價。第二步,輸入評價。第三步,過程評價。第四步,成果評價。
(四)課程評價的過程
絕大多數課程評價模式在評價過程中都涉及或需要解決一些基本問題和把握一些基本步驟。
1.課程評價過程中的一些基本問題
第一,評價概念是否合適。第二,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適。第三,報告評價結果的信息是否合適。
2.課程評價的基本階段
在課程評價中,評價者通常要經歷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把焦點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課程現象上。第二步,搜集信息。第三步,組織材料。第四步,分析資料。第五步,報告結果。
(五)課程評價的方法
(1)觀察法;
(2)調查與訪談;
(3)紙筆測試;
(4)表現評估。

第四節(jié)國內外課程改革與發(fā)展趨勢
一、課程的改革趨勢
(1)課程結構日趨合理化;
(2)課程內容日趨綜合化;
(3)課程形式日趨多樣化。
二、我國中學課程的改革與發(fā)展
(一)我國原有中小學課程的主要弊端
1.課程管理僵化
2.課程結構不合理
(1)科目設置太多;
(2)重學科課程;
(3)重必修課;
(4)課時比例分配不合理。
3.課程內容陳舊、落后
(二)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
(1)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通過調整課程結構、精簡課程門類和調整課時,節(jié)省大量的教學時間和精力,為學生擴展知識面、自主選擇學習方式提供機會,以保證學生基礎素質的全面落實。
(2)強調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
(3)提倡課程結構和類型的多樣性,加強相關學科之間的聯系、滲透與整合,重視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保證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4)談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作用,建立多元化的評價內容和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著眼于促進學生發(fā)展和教師提高,并有效改進教學實踐的評價體系。
(5)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2.國家基礎教育的課程結構
(1)注重課程結構的均衡性;
(2)注重課程結構的綜合性;
(3)加強課程的可選擇性。
3.國家基礎教育的課程評價
(1)建立旨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
(2)建立旨在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
(3、)建立指在促選課程發(fā)展的評價體系;
(4)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
(三)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趨勢
(1)課程體系三級管理的趨勢;
(2)課程綜合化的趨勢;
(3)穩(wěn)定并加強基礎教育的趨勢。
(四)課程個性化和多樣化的趨勢
(五)課程改革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趨勢

糾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fā)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教師資格考試輔導資料

教師資格考試輔導課程報名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