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政法干警考試文綜歷史:兩漢
來源:育路教育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2-09-06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一、文景之治
是指中國漢文帝、漢景帝統(tǒng)治時期。漢初,社會經(jīng)濟薄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是租率最終減為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節(jié)儉,宮室內車騎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jié)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
漢文帝重視農(nóng)業(yè),曾多次下令勸課農(nóng)桑,根據(jù)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員,并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nóng)民生產(chǎn)。
漢文帝去世,漢景帝即位,初期平定七國之亂。七國之亂以后,景帝開始專心打理朝政,景帝崇尚黃老之說,減少刑罰,減少賦稅,興修水利,提倡農(nóng)業(yè),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進行重審,以免冤獄發(fā)生。百姓在和平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大量財富,其間百姓富裕,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天下太平安樂,一派盛世景象。隨著生產(chǎn)日漸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出現(xiàn)了多年未有的穩(wěn)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王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中國皇權專制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也為后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漢武帝
(前156年8月-前87年3月29日),名劉徹,漢朝的第七位皇帝。四歲封為膠東王,七歲時冊立為太子,十六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在位時期,漢朝盛極,稱漢武盛世,同時打敗了匈奴等民族對華夏的入侵,至今仍為史學家所稱道和敬仰。
漢武帝首創(chuàng)兼首用年號的皇帝。登基之初,一改漢初的無為而治政策,大削諸侯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推動諸侯分封所有兒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縮減。同時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級,監(jiān)察地方。在軍隊和經(jīng)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于中央。他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路。漢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開發(fā),他確立了察舉制度,是中國有系統(tǒng)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觴,對后世影響很大。
三、光武中興
王莽篡漢,西漢結束,改國號為新。后王莽改制失敗,導致綠林赤眉起義爆發(fā)最終肢解新莽政權,漢景帝后裔劉秀趁機恢復漢朝,國號仍為漢,史稱為后漢,劉秀即光武帝。在位期間,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都得以從新莽天鳳四年(17年)起到東漢建武前期的戰(zhàn)爭而受到嚴重破壞背景下的恢復和發(fā)展,政局穩(wěn)定,史稱“光武中興”。
四、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是漢代西域最高軍政長官。在西漢,都護是加在其他官號上的職稱,普遍由騎都尉或諫議大夫兼領,東漢年間為單任官職。
都護一職初設于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都護府設在烏壘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臺策大雅南),監(jiān)護西域諸城各國,在對匈奴的戰(zhàn)爭取得重大勝利后,尤其是在張騫通西域、李廣利伐大宛之后,為將西域納入朝廷軍隊的勢力范圍為以后對匈作戰(zhàn)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同時也為保障西域通商之路的通暢,由此取代匈奴的勢力,將天山南北第一次置于中央朝廷的勢力范圍之下,都護府府治立在烏壘城,鄭吉被任命為首位都護。鄭吉之后,西漢時代擔任西域都護職位的已知姓名的共有18位。
漢和帝永元三年(91年),班超平西域,遂以班超為西域都護,。至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因西域亂而不復置都護。
五、絲綢之路
常簡稱為絲路,此詞最早來自于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舴�(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我的旅行成果》(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和東漢時班超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洛陽為起點,經(jīng)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lián)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陸路絲綢之路”,以區(qū)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jīng)貿(mào)發(fā)展的產(chǎn)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并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后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經(jīng)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jīng)到達了朝鮮、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