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際商務師考試考點復習資料(2)
來源:國際商務師考試網發(fā)布時間:2011-09-14 08:34:24
為了幫助考生系統(tǒng)的復習國際商務師考試 課程全面的了解國際商務師考試的相關重點,小編特編輯匯總了 2011年國際商務師考試相關資料,希望對您參加本次考試有所幫助��!
第二節(jié) 生產要素國際移動的原因和機制
一、生產要素國際移動的原因
由于制約和影響生產要素國際移動的因素較多,所以對生產要素國際移動原因的分析就較為復雜和困難。從輸出方和輸入方角度分別進行分析所得出的原因是不同的,對同一個國家(地區(qū))的不同時期進行分析所得出的原因也會不同。但就一般而言,導致生產要素國際直接移動的具體原因主要有:各國(地區(qū))問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性、各國(地區(qū))間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各國(地區(qū))政府的干預。
(一)各國(地區(qū))間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性
由于受到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fā)展速度等因素的影響,各國(地區(qū))間的生產要素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各國(地區(qū))間資本要素的差異
各國(地區(qū))問資本要素的差異性主要是由歷史的原因和經濟與科技發(fā)展水平不同所決定的。資本豐裕的國家對于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具有巨大的優(yōu)勢。在歷史發(fā)展中,當今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原始積累和殖民主義的對外經濟政策獲取了大量建立現代化工業(yè)的資本。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推動了當今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積累。與發(fā)展中國家相比,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具有資本優(yōu)勢。因此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在發(fā)展經濟的資本方面具有顯著的差別。不僅如此,即使在發(fā)展中國家之間和發(fā)達國家之間,在發(fā)展經濟所需的資本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差異。
2.各國(地區(qū))間勞動力要素的差異
各國(地區(qū))間勞動力要素的差異對于發(fā)展經濟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人口稠密的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由于歷史等原因,發(fā)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比較豐裕,因此,二戰(zhàn)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發(fā)展中國家。對于勞動力的分析,不僅要考慮勞動者的數量,而且還需考慮勞動者的能力。勞動者的能力取決于人的天然資質、接受教育的程度和長期從事的職業(yè)等。首先,就某項工作而言,某些人的天然資質優(yōu)于其他人,不同的天然資質會使某人更適合于做一個工程師,另一個人更適合從事醫(yī)生或律師工作。其次,一個人接受教育的程度取決于該國的教育水平。一般而言,接受教育多的勞動者比接受教育少的勞動者能生產出更多的產品。二戰(zhàn)后,西方經濟學提出的人力資本概念就是指這一情況。人力資本是指在勞動者身上進行的投資,其中包括教育、培訓、衛(wèi)生、保健等等,以使普通勞動者的素質大大提高,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發(fā)展科學和利用先進的技術。這種投資和勞動力結合可以形成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并對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貿易發(fā)生作用。再次,即使每個人的天然資質和接受教育的水平一樣,長期從事一種或少數幾種職業(yè)仍然會使人與人之間的能力產生差別。勞動者的技能會因職業(yè)不同而發(fā)生變化和改進。
3.各國(地區(qū))間技術要素的差異
赫克歇爾和俄林在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中假設各國間在技術上是沒有差別的。用這一假設來解釋二戰(zhàn)后各國間經濟發(fā)展和經濟往來是不現實的。各國間,勞動力、資本和自然資源上的差異性對于各國生產要素的流動性固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但是,技術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從歷史上看,人類社會至今為止經歷過三次科學技術革命,每次科學技術革命都推動了各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但是,科學技術革命對于各個國家來說都是不同步的。l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60年代,英國首先開始了產業(yè)革命,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在英國之后相繼完成了產業(yè)革命。19世紀后期,德國開始了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則在德國之后完成了這次科學技術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從40年代到50年代初,一些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又開始了一項新的科學技術革命,這次科學技術革命首先發(fā)源于美國,隨后,西歐和日本也迎頭趕上,在這一過程中,國際技術的轉讓起著很大的作用。一個國家在科學技術上的優(yōu)勢決定了該國在技術密集型產品生產方面具有有利條件。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由于技術比較發(fā)達,其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大大優(yōu)于發(fā)展中國家。技術要素屬于一種人為的可得性生產要素。從根本上來說,各國(地區(qū))間技術要素方面的差異性源自其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上的水平。
4.各國(地區(qū))間在其他生產要素方面的差異
各國(地區(qū))間在土地要素、經濟信息要素和經濟管理要素方面也存在一些差異。由于各國(地區(qū))所處的緯度位置和地理條件的不同,又由于社會歷史的因素,各國(地區(qū))的國土面積、土地狀況和氣候狀況都會不盡相同。土地要素豐富的國家或地區(qū),其價格會相對低廉;相反,則會相對昂貴。土地要素豐富,有利于進行土地和資源密集型產品的生產。經濟信息要素對于經濟發(fā)展來說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經濟信息雖是一種無形的非物質的生產要素,但是,當它與其他有形的生產要素結合在一起時就能夠對產品的生產、銷售和消費等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二戰(zhàn)后,發(fā)達國家都十分強調這一要素的重要性并具有一定的相對優(yōu)勢,而廣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也日益對這一要素加以重視。各國或地區(qū)在經濟管理要素方面的豐裕程度也不盡相同。與市場經濟相關的經濟管理,既包括整個國民經濟的宏觀管理,又包括微觀企業(yè)的管理。總的來說,發(fā)達國家這種要素多一些,而發(fā)展中國家稀缺一些。
(二)各國(地區(qū))間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制約和影響生產要素在各國問進行移動的第二個重要因素在
于各國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平衡規(guī)律的作用。發(fā)展中國家如何從不發(fā)達的經濟狀態(tài)進入經濟發(fā)達國家的行列,如何提高本國人民的社會福利水平,都與正確的國內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及合理的對外經濟戰(zhàn)略密切相關。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在于如何運用自己相對充裕的要素(勞動力、土地等)的輸出,相對稀缺的要素(資。本、技術、管理等)的輸入,做到國內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運用。因而,從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階段性差距來看,要素的國際移動非常必要。另一方面,從發(fā)達國家之間的關系來看,由于發(fā)展不平衡規(guī)律的作用,也導致了生產要素在發(fā)展水平相近的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相互流動。
從各國經濟結構角度來分析,各產業(yè)間、各部門間、各類產品生產間的比例在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差懸殊的國家間會產生不一致,即使在經濟發(fā)展水平相近的國家問也不會完全一致。這種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從兩個方面促進了生產要素進行跨越國界的移動。一方面,各國在生產能力、生產結構上的不一致,導致了對于要素需求在種類、質量和數量上的不一致;另一方面,從要素供給的角度來看,各國在要素稟賦、要素創(chuàng)造方面的不一致,使得各國在各類要素的可供量上也存在種類、質量和數量上的不一致。這種來自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的促進因素,將直接造成要素在各國市場上的供求狀況的差異,進而造成它們的價格差異。有了價格差,如果各國又不對要素移動施加限制的話,生產要素就將會為獲取更高的報酬而開始移動。這是因為,生產要素的國際直接移動是一國參加國際分工的一種方式,獲取絕對和相對利益是生產要素發(fā)生國際移動的根本原因。追求更高的要素收益是移動的一個基本出發(fā)點,是價值規(guī)律在各國問進行作用的必然結果。當然,不可否認,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由于要素配置在數量和質量上的相對固定性,或由于對要素在未來某個時期價格可能提高的預期以及出現了強大的非經濟因素的作用,有時也會出現某種牛產要素由價格相對較高的國家流向價格相對較低的國家的現象。
(三)各國(地區(qū))政府的干預
在這里,我們主要分析各國(地區(qū))政府所采取的鼓勵性措施對生產要素國際移動的影響。毫無疑問,國際經濟的現實說明,各國(地區(qū))政府采取的鼓勵性干預措施對生產要素的國際直接移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促使生產要素流出和流入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種干預措施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有行政手段(頒布有關行政性的政策條例)、法律手段(以法律的形式固定有關條文)、經濟手段(如稅收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和國際協(xié)調手段(通過雙邊政府首腦會議或多邊國際組織);干預的范圍,則涉及各種生產要素。就干預措施中的法律手段而言,涉及資本要素移動的有外商投資法和海外投資法等;涉及技術要素移動的有技術轉讓法、專利法和商標法等;涉及勞動力要素移動的有外國勞工管理法和本國勞工輸出管理法規(guī)等;涉及土地要素移動的有經濟特區(qū)法和有關土地出售與出租方面的法規(guī)等。盡管政府干預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然而如果就經濟動機來考察的話,政府的一切干預措施都是著眼于鼓勵本國充裕要素的流出和本國稀缺要素的流入,從而緩解本國在生產要素的數量、質量和結構方面的不平衡,直接和間接地提高本國要素的收益率。
二、生產要素國際移動的機制
(一)生產要素國際移動的主要機制
生產要素國際移動與重新組合配置有市場機制和非市場機制
兩種主要機制。市場機制是一種自發(fā)的過程,它主要通過價格杠桿來進行調節(jié);非市場機制主要指政府和有關國際經濟組織的調節(jié),它是一種自覺的過程,主要通過法律、行政、計劃等手段和政策協(xié)調來實現調節(jié)。國家通過制定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經濟發(fā)展計劃,通過國家立法和對外簽署有關協(xié)定,有意識地對生產要素的流進與流出進行調節(jié),這就是非市場調節(jié)機制。非市場調節(jié)機制不僅可以保證一國在國際生產要素流動中獲得最佳效益,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生產要素流動的方向和生產要素移動與重要組合配置的規(guī)模。例如,如果兩國間簽有投資保護協(xié)定和避免雙重征稅協(xié)定,就有可能使這兩國間的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要素流動規(guī)模擴大,速度加快。再有,如果一國對生產要素流出的政策較松,限制較少,那么,該國相對充裕的生產要素的對外移動規(guī)模就相對較大,反之,則較小。市場機制與非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有效地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國際聞的移動與重新組合配置。
生產要素的國際移動是通過生產要素市場進行的,在市場上,各種要素表現為不同的要素商品,要素商品價格的確定和一般商品價格的確定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生產要素的國際市場為要素的跨國界流動提供了條件和動力。與商品的國際市場一樣,它也是由需求方(買方)與供給方(賣方)構成的。在國際市場中,需求方力圖以較低的價格購買所需要素,而供給方則力圖以較高的價格售出自己所具有的要素。供需雙方的行為,形成了兩個方向相反的作用力,都對最終的成交價格、成交數量起,著極大的影響作用。要素價格屬于使用價格。需求方在支付了要素價格之后得到的僅是要素的使用權,要素所有權仍歸供給方。從而,利息是資本要素的使用價格,利潤是管理要素的使用價格(不包括超額利潤),工資是勞動力要素的使用價格,而地租則是土地要素的使用價格。消費者之所以對商品提出需求,是為了從中求得生理和心理欲望的滿足(亦即所謂“獲得效應”),因而稱之為“直接需求”;生產者之所以需要生產要素,是為了運用它們進行產品生產,通過交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由于生產者對于要素需求的大小與消費者對其產品的需求量密切相關,因此,生產者對要素的需求稱為“間接需求”。通過加總所有生產者對于某一特定要素的需求量,可以得出對這種要素的總需求;而加總所有的供給者對于某一特定要素的供給量,則可獲得這種要素的總共給。顯然,隨著價格水平和市場規(guī)模的變動,總需求和總供給也會發(fā)生變動。因而,要素的移動規(guī)模也會發(fā)生變動。
�。ǘ┥a要素市場的主要類型
從市場理論角度來劃分,國際生產要素市場分別屬于如下幾種類型,即完全競爭市場、完全壟斷市場、壟斷性競爭市場。在不同類型的市場中,由于買賣雙方的行為方式不同,因而要素移動的特點也存在著差異。
1.完全競爭的要素市場
�。�1)供給或者需求的要素完全同質,供給者對于需求者或者需求者對于供給者雙方都是在平等的地位上進行交易決策,一視同仁,互不歧視;
�。�2)要素的供給者或需求者的數目無限多,個人的銷售量或購買量僅占總供給或總需求的極小部分,從而個人無法影響總成交量和價格;
�。�3)要素的供給者和需求者擁有關于市場的充分信息;
�。�4)要素的供給者和需求者皆可自由出入市場,因而,在這類市場中,任何單個的買者或賣者都無法通過操縱要素成交量和價格以得到額外的利益。
2.完全壟斷的要素市場
從買方和賣方兩個角度來分析,有買方壟斷和賣方壟斷兩種形式的要素市場壟斷。賣方壟斷市場指的是一個賣者面臨著許多相互競爭的買者,而買方壟斷市場的情形卻恰好相反。賣方(買方)完全壟斷市場的特性在于:
�。�1)市場上僅有一個要素的供給者(需求者),因而要素供給量(需求量)的大小完全取決于他的行為,其個人的供給量(需求量)就是整個市場上的總供給量(總需求量);
(2)某類要素具有特殊的、難以為其他要素所替代的性質;
�。�3)壟斷性供給者(需求者)可獨自決定要素的價格;
�。�4)根據自己利益的需要,供給者(需求者)會在不同的市場中制定不同的價格,以求獲得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3.壟斷性競爭的要素市場
這一類市場介于上述兩類極端市場之間,并且同時具備上述兩類市場的某些特征。賣(買)方壟斷性競爭市場的主要特征在于:賣(買)方數目非常多以至無法對各自的競爭者產生影響,這一點與完全競爭市場相似;然而,每一個賣(買)者所供給(需求)的要素在性質上很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其他要素可部分地而非完全地替代,這一點顯然又與壟斷市場相近。這類市場的壟斷性(競爭性)與要素的不可替代性(可替代性)呈正向關系。在現實的國際經濟環(huán)境中,大多數的要素市場屬于這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