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國考申論熱點:十幾萬項評比,能評出什么
來源:考試大發(fā)布時間:2011-10-06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14萬8千多個評比達標表彰項目,都是“正式”的,即各政府部門部署、布置下來的,不是搞一次兩次就完的,至少要搞若干年,有些評比還是領導推進工作的“抓手”,不但要搞,還要花大力氣搞。
據(jù)新華社報道,經(jīng)過三年的清理,這148405個評比達標表彰項目,只保留了其中的4218個,被撤消14萬余個,也就是說,97.16%的評比項目都是不必要的。
你想想,光是清理這些項目,決定哪些保留,哪些撤消,就有中央紀委牽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參與,專門成立了全國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xié)調(diào)小組,耗費人力物力就不在少數(shù);那么,此前,這十幾萬項評比項目的運作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恐怕是個天文數(shù)字,這還不算爭取獲獎的“公關(guān)”費用。
財力的損失是看得見,可計算的,還有看不見的損失和負面影響。評比是上面搞的,評比結(jié)果(名次、榮譽稱號)也是由領導決定的,重視評比,就是重視上級的工作;你可以不在乎榮譽稱號,但你不能不在乎領導的感覺;你不重視領導,領導就不重視你——這種評比機制,最后成了一種普遍的工作機制:對上負責,比對下負責、對基層負責、對群眾負責更重要,做什么,怎么做,何為輕,何為重要,以領導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以評比能否得獎為目的。
一些領導者或領導部門不是深入基層、了解實情來決定評比結(jié)果,而是以看匯報材料決定評比結(jié)果,有的基層單位的干部后來也“總結(jié)”出來了:“最后不是比工作做得怎么樣,而是比文章寫得好不好。”
這種機制最深遠的害處是:養(yǎng)成了以刻板、機械、完全服從為特點的“機關(guān)思維”,嚴重地壓抑、束縛了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一熟人的孩子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進入機關(guān)工作,因為知道她寫作能力強,大學里就發(fā)表過不少作品,領導就把寫各種匯報材料的重任交給了她。但是她很不習慣這種刻板的、照本宣科式的公文寫作,從用詞到句式都有一套“標準”的格式,而她喜歡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認為合適的詞語和句式來表達,最后被領導認為“不會寫文章”而另選能人,而她則放棄了這個托了關(guān)系才謀得的職位,通過考研回到了母校,她說,“這里才是我呆的地方。如果我在機關(guān)里呆下去,我就成了一臺寫文章的機器。”
這幾年一直在提“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管理創(chuàng)新,等等,但實質(zhì)性的成果很少見,是否跟這種文牘主義、形式主義泛濫的環(huán)境有關(guān)?一方面,不容納個性,不鼓勵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哪怕一個詞語的改動都被視為大逆不道,一方面又提倡創(chuàng)新,不啻是緣木求魚。這種狀況十分普遍,目前似乎看不到改變的跡象。
14萬個評比項目砍掉是容易的,但是長久以來形成的各種積習——從思維到行為方式——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改掉?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