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考試血液系統(tǒng)考點精析(5)
來源:網(wǎng)絡(luò)發(fā)布時間:2014-07-15
第5單元 自血病概述
重點提示
本單元2000~2009約考過21題,急性白血病15題,慢性粒細胞白血病6題。本單元內(nèi)容非常重要。題量很大。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輔助檢查和治療均需全面、熟練掌握。
考點串講
一、急性白血病
(一)分類
1.FAB分類
(1)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
�、費1(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未分化原粒細胞占骨髓非紅系細胞的90%以上。
②M2(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原粒細胞占骨髓非紅系細胞的30%~89%或以上,早幼粒細胞以下階段>10%。
�、跰3(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早幼粒細胞占骨髓非紅系細胞的30%A上。
④M4(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原始和早幼粒細胞占骨髓非紅系細胞的20%A上,且原幼單核細胞和單核細胞占骨髓非紅系細胞的20%以上。
�、軲5(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原幼單核細胞占骨髓非紅系細胞的30%以上。
⑥M6(急性紅白血病):紅細胞系>50%,原粒細胞或原幼單核細胞占骨髓非紅系細胞的30%以上。
�、進7(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原始巨核細胞30%以上。
(2)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貺1:原幼淋巴細胞以小細胞為主。
�、贚2:原幼淋巴細胞以大細胞為主,大小不一。
�、跮3:原幼淋巴細胞以大細胞為主,大小較一致。
2.MICM分型(形態(tài)學(xué)、免疫學(xué)、細胞遺傳學(xué)、分子生物學(xué)分型) 見表5—1。
表5—1 MICM分型
白血病類型 染色體異常 受累基因
t(15;17)(q22;q21) PML/RARa
M3 t(11;17)(q23;q21) PLZF/RARa
t(5:17)(q23;q21) NPM/RARa
M2、M4 t(8;21)(q22;q22) AML1/ETO
inv(16)(p13;q22)
M4Eo
t(16;16)(p13;qll) CBF MYHll
t(9;22)(q34;qll) BCR/ABL
t(v:1lq23): MLL重排
ALL
t(1:19)(q23;pl3)
PBX/E2A
t(12;21)(p13;q22) ETV/CBF
(二)臨床表現(xiàn)
1.正常細胞增生受抑
(1)感染:呼吸道感染最常見。革蘭陰性桿菌為最常見致病菌。
(2)堂血:血小板減少為主要原因。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易并發(fā)DIC(1999、2002、2009)顱內(nèi)出血為主要死亡原因。
(3)貧血:正常紅細胞增生受抑所致,為正常細胞性貧血。
2.白血病細胞浸潤癥狀
(1)淋巴結(jié)和肝、脾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見(1999)。縱隔淋巴結(jié)大見于T細胞白血病。
(2)骨痛:胸骨中下段壓痛,為特異性體征。
(3)眼部:粒細胞白血病形成粒細胞肉瘤或綠色瘤。
(4)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白血病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最常見(2002、2003、2004),表現(xiàn)為頭痛、惡心、嘔吐、頸項強直,腦脊液壓力增高,可見白血病細胞(2000)。常發(fā)生于緩解期,為主要復(fù)發(fā)根源。
(5)睪丸:單側(cè)無痛性腫大,常發(fā)生于緩解期。僅次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復(fù)發(fā)根源。
(6)口腔和皮膚: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和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易見牙齦腫脹、增生(1999);斑丘疹或皮膚粒細胞肉瘤。
(三)實驗室檢查
1.血象和骨髓象特征
(1)血象白細胞多增多,亦可正�;驕p少,幼稚細胞占30%以上。為正常細胞性貧血。血小板減少。
(2)骨髓象骨髓多增生活躍,原始和(或)幼稚細胞占30%以上(2004)。白血病性原始細胞形態(tài)異常。Auer小體多見于急性粒細胞白血病,亦可見于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和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不見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正常造血受抑。骨髓穿刺是診斷急性皂血病的確診依據(jù)(2007)。
2.細胞化學(xué)染色
(1)過氧化物酶染色,(P0X):陽性可見于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和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2)糖原染色(PAS):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表現(xiàn)為成塊或顆粒狀;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表現(xiàn)為彌漫性淡紅色;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表現(xiàn)為顆粒細而散在。
(3)非特異性酯酶染色(NSE):陽性可見于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和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其中急性粒細胞白血病不能被氟化鈉抑制,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可被氟化鈉抑制(2002、2007)。
(4)堿性磷酸酶(ALP/NAP):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積分升高;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積分減少或陰性;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積分正�;蛟黾�。
(四)診斷及鑒別診斷
1.診斷根據(jù)發(fā)熱、出血、貧血的臨床表現(xiàn),肝、脾淋巴結(jié)大及胸骨壓痛的體征,全血細胞減少的外周血象,原始細胞增多的骨髓象不難診斷。
2.鑒別診斷
(1)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骨髓原始細胞<20%,有病態(tài)造血。
(2)類白血病反應(yīng):可找到感染灶,抗感染治療有效。多無貧血和血小板減少。骨髓無異常增多的原始細胞。
(3)再生障礙性貧血:一般無肝脾淋巴結(jié)大。多部位骨髓增生低下,無異常增多的原始細胞。
(4)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外周血出現(xiàn)大量異型淋巴細胞。血清嗜異性凝集抗體陽性,病程短,可白愈。
(五)治療
1.化療
(1)原則:早期、聯(lián)合、充分、間歇、分階段。包括誘導(dǎo)緩解和鞏固緩解和維持治療。注意觀察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yīng),如惡心、嘔吐、脫發(fā)、骨髓抑制、肝腎毒性等。其中長春新堿易導(dǎo)致肢體遠端感覺麻木;柔紅霉素常見心臟毒性;門冬酰胺酶可致凝血因子合成減少、胰腺炎、高血糖等;大劑量環(huán)磷酰胺導(dǎo)致出血性膀胱炎;全反式維甲酸引起分化綜合征(發(fā)熱、高白細胞、呼吸短促、低氧血癥、胸腔或心包積液)等。
(2)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化療:VP方案、VDP方基VLP方案、VDLP方案為一線誘導(dǎo)緩
解友塞(2009)。大劑量甲氨蝶呤用于鞏固緩解。緩解時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白血病預(yù)防性治療。
(3)急性非淋色細胞白血病化療
�、偌毙栽缬琢<毎籽。喝词骄S甲酸或三氧化二砷誘導(dǎo)緩解,后聯(lián)合化療或與全反式維甲酸交替鞏固緩解。并發(fā)DIC時可應(yīng)用肝素并補充凝血因子。
�、谄渌愋图毙苑橇馨图毎籽。篋A或HA為一線誘導(dǎo)緩解方案,緩解后原方案鞏固4~6個療程或以中大劑量阿糖胞苷為主的強化治療。每l~2個月化療l次,共1~2年。
(4)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白血病的治療
�、兕A(yù)防: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緩解后預(yù)防性鞘內(nèi)注射甲氨蝶呤,每次l0mg,每周2次,共3周。
②治療:出現(xiàn)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顱內(nèi)壓增高、腦脊液見白血病細胞可確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白血病。甲氨蝶呤10~15mg/次,每周2次,直至癥狀消失,腦脊液恢復(fù)正常,改為6~8周1次,隨全身化療結(jié)束而結(jié)束。
(5)睪丸白血病治療:雙側(cè)放療。
2.骨髓移植50歲以下,有HLA匹配的同胞供者應(yīng)在第一次緩解期內(nèi)進行(Ms除外)。
3.支持治療
(1)防治感染: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促進粒細胞恢復(fù);應(yīng)用廣譜抗生素。
(2)糾正貧血:輸血。
(3)控制出血:輸注血小板。積極處理DIC。
(4)營養(yǎng)支持:高蛋白、高熱量飲食,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
(5)防治尿酸性腎�。簤A化尿液,注意水化,抑制尿酸合成。 二、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一)分期及各期特點
1.慢性期
(1)臨床表現(xiàn)
①無癥狀或有低熱、乏力、多汗、消瘦。
�、谄⒚黠@增大(2000、2007、2009),胸骨壓痛,肝亦可增大。
(2)實驗室檢查.
�、侔准毎黠@增多(>100X 109/L),分類以中幼粒細胞以下各期粒細胞為主,原粒細胞<10%,嗜堿粒和嗜酸粒細胞增多。
�、谘t蛋白一般正常。
�、垩“鍞�(shù)正常,部分可增高。
�、芄撬柙錾黠@至極度活躍,粒系為主,原粒細胞<10%,紅系、巨核系減少,無病態(tài)造血。
�、葜行粤<毎麎A性磷酸酶積分減低或為0(2007)。
�、轕h′染色體陽性或陰性,BCR/ABL.
2.加速期
(1)臨床表現(xiàn)
①無癥狀或有發(fā)熱、貧血、出血、骨關(guān)節(jié)肌肉疼痛。
�、谄⑦M行性增大。
�、墼行幬锛词乖黾铀幜�,療效不佳。
(2)實驗室檢查
�、偈葔A性粒細胞增多≥20%;原粒細胞>10%,<20%。
②血紅蛋白進行性下降。
�、垩“迮c治療無關(guān)的降低或增高。
�、芄撬枇O翟錾钴S;原粒細胞>10%,<20%;病態(tài)造血現(xiàn)象明顯。
�、葜行粤<毎麎A性磷酸酶積分正�;蛟龈摺�
�、蕹齈h′染色體以外,出現(xiàn)其他染色體異常。
3.急變期
(1)臨床表現(xiàn):上述癥狀加重,出現(xiàn)髓外白血病細胞浸潤,亦可無癥狀。
(2)實驗室檢查
�、偻庵苎蚬撬柙技毎�≥20%或原粒細胞+早幼粒細胞>30﹪(2007)。多數(shù)急變?yōu)榧毙运柘蛋籽�,亦可急變�(yōu)榧毙粤馨图毎籽 ?/p>
②細胞遺傳學(xué)出現(xiàn)多種染色體異常。
(二)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根據(jù)脾臟明顯大,典型的外周血象和骨髓象變化,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降低,Ph ′染色體和BCR/ABL融合基因陽性可做出診斷(2002、2005)。
2.鑒別診斷
(1)類白血病反應(yīng):并發(fā)于嚴重感染、惡性腫瘤等疾病。白細胞多<50×109/L,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增高(2002、2006),原發(fā)病控制后白細胞可降至正常。
(2)骨髓纖維化外周血白細胞大多不超過 50×109/L,易見淚滴樣紅到胞。甲中性粒細胞堿性 磷酸酶積分正常。Ph ′染色體和BCR/ABL融合基因陰性。
(三)治療
1.化療
(1)羥基脲:首選藥物(2002、2003)。特異性抑制S期DNA合成。劑量1~4g/d,分2~3次口服。
(2)白消安烷化劑。
(3)小劑量阿糖胞苷15~30mg/(m2·d),常與干擾素合用。
2.生物治療:干擾素300萬U,皮下注射,每周3次或連續(xù)應(yīng)用,持續(xù)1年或更長時間。約70%的患者獲血液學(xué)緩解,30%~40%的患者獲細胞遺傳學(xué)緩解。
3.甲磺酸伊馬替尼適用子Ph′染色體和BCR/ABL融合基因陽性的慢性期、加速期和急變期患者。400~800mg/d,常見不良反應(yīng)為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腹瀉、肌痛、表皮水腫等。
4.骨髓移植慢性期緩解后盡早進行,年齡45~50歲必工j2嫂馳。
5.脾放射偶用于伴有劇痛的巨脾。
6.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變的治療按急性白血病化療方案治療,但緩解率低�?尚卸喂撬枰浦�。
歷年經(jīng)典試題
1.急性白血病診斷的主要依據(jù)(E)
A.發(fā)熱多汗
B.貧血出血
C.肝、脾大
D.胸骨下段壓痛
E.骨髓細胞學(xué)檢查
2.DIC多見于(B)
A.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B.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C.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D.紅白血病
E.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3.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白血病最常見于(B)
A.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B.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C.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D.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E.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4.患者,男性,25歲。半個月來原因不明的牙齦出血,下肢皮膚發(fā)現(xiàn)出血點和瘀斑,既往體健。實驗室檢查:Hbl229/L,WBC 5.4×109/L,N 64%,L 32%,M 4%,血小板23×109/L。為明確診斷,首選的檢查是(B)
A.凝血功能
B.骨髓檢查
C.骨髓活檢
D.血小板功能
E.束臂試驗
5.患者,男性,17歲。發(fā)熱,皮膚紫癜、牙齦腫脹1個月,皮膚散在紫癜,淋巴結(jié)、肝、脾大,白細胞42.0 x 109/L,分類可見原始細胞,非特異性酯酶染色強陽性,能被NAF抑制,過氧化酶染色弱陽性,最可能的診斷是(A)
A.急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B.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c.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D.類白血病反應(yīng)
E.淋巴瘤
6.患者,男性,28歲。低熱,乏力伴左上腹腫塊半年。查體:肝肋下3cm,脾肋下8cm。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85g/L,白細胞l00×l09/L,骨髓象原始粒細胞3%,Ph′染色體陽性,正確治療應(yīng)為(C)
A.DA方案
B.CHOP方案
C.羥基脲
D.VP方案
E.脾切除
(7~8題共用備選答案)
A.出血
B.貧血
C.明顯脾大
D.發(fā)熱、貧血、出血
E.發(fā)熱、貧血、出血、淋巴結(jié)或肝、脾大
7.忽}生白血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D)
8.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C)
(9~10題共用備選答案)
A.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B.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C.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D.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E.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9.Ph7染色體陽性見于(E)
10.首選羥基脲治療的是(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