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試中醫(yī)外科學考情分析:(5)
來源:中華考試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4-04-23
第五單元 中醫(yī)外科疾病治法
考情分析
本單元是各種疾病治療的總綱。內治法主要掌握總的治療原則,外治法主要掌握各種外用藥物的適應證和用法以及切開法的手術方法和注意事項。
知識要點
內治法
(1)外科疾病一般可以分為初起、成膿、潰后三個階段�?偟闹委熢瓌t為消、托、補(執(zhí)業(yè)2005,助理2005)。
(2)消、托、補的內涵和適應證見表7-17。
表7-17 消、托、補的內涵和適應證
治法
|
內涵
|
適應證
|
消法
|
運用不同的具體治療方法和方藥,使初起的腫瘍得到消散,是一切腫瘍初起的治法總則
|
初期腫瘍以及外科非化膿性腫塊性疾病
|
托法
|
用補益氣血和透膿的法則,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內陷
|
外瘍中期
|
補法
|
用補養(yǎng)的藥物,恢復其止氣,助養(yǎng)其新生,使瘡口早日愈合
|
潰瘍的后期
|
(3)內治法的具體應用見表7-18。
表7-18 各種內治法的適應證、方劑舉例及注意點
內治法
|
具體治法
|
適應證
|
方劑舉例
|
注意點
|
解表法
|
辛涼解表
|
外感風熱證
|
銀翹散或牛蒡解肌湯
|
凡瘡瘍潰后,日久不斂,體質虛弱者,不可發(fā)汗太過
|
辛溫解表
|
外感風寒證
|
荊防敗毒散、萬靈丹
|
||
通里法
|
攻下法
|
表證已解,熱毒入腑,內結不散
|
大承氣湯、內疏黃連湯、涼膈散
|
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年老體衰,婦女妊娠或月經(jīng)期慎用。中病即止
|
潤下法
|
陰虛腸燥便結
|
潤腸湯
|
(續(xù)表)
內治法
|
具體治法
|
適應證
|
方劑舉例
|
注意點
|
清熱法
|
清熱解毒法
|
熱毒之證,局部紅、腫、熱痛
|
五味消毒飲
|
應用清熱藥須兼顧胃氣,過用苦寒,則損傷胃氣,而致泛酸、便溏、納呆等癥狀。瘡瘍潰后,過投寒涼影響瘡口愈合
|
清氣分之熱
|
局部色紅或皮色不變,腫脹疼痛的陽證
|
黃連解毒湯(執(zhí)業(yè)2006)
|
||
清血分熱
|
邪熱侵入營血的疾病
|
犀角地黃湯、清營湯(執(zhí)業(yè)2006)
|
||
養(yǎng)陰清熱
|
陰虛火旺者
|
知柏八味丸
|
||
清骨蒸潮熱
|
虛熱不退的疾病
|
清骨散
|
||
溫通法
|
溫經(jīng)通陽、散寒化痰法
|
體虛,寒痰阻于筋骨之內寒
|
陽和湯
|
證見陰虛有熱者,不可施用本法
|
溫經(jīng)散寒、祛風化濕法
|
體虛,風邪寒濕襲于筋骨之外寒
|
獨活寄生湯
|
||
祛痰法
|
疏風化痰
|
風熱挾痰之證
|
牛蒡解肌湯合二陳湯
|
外科疾病之痰每與氣滯、火熱相合,故很少應用溫化之品,以免助火生熱
|
解郁化痰
|
氣郁挾痰之證
|
逍遙散合二陳湯
|
||
養(yǎng)營化痰
|
體虛挾痰之證
|
香貝養(yǎng)營湯
|
||
理濕法
|
清熱利濕法
|
濕熱交并之證
|
二妙丸
|
須結合清熱、祛風、散寒、清暑等法應用;理濕之藥,過用易傷陰,故陰虛、津虧者,宜慎用或不用
|
祛風除濕法
|
風濕襲表之證
|
稀薟丸
|
||
行氣法
|
—
|
氣分郁滯所致或隨喜怒而消長之病
|
逍遙散
|
行氣藥易耗氣傷陰,故氣虛、津傷、火盛者須慎用或禁用
|
和營法
|
—
|
凡經(jīng)絡阻隔,瘀血凝滯,腫瘍或潰后腫硬疼痛不減,結塊色紅較淡或不紅或青紫者,均可應用
|
桃紅四物湯
|
本法往往與其他治法合并應用。和營祛瘀的藥品,一般性多溫熱,所以火毒熾盛者,不宜使用,以防助火;對氣血虧損者,破血藥也不宜過用,以免傷血
|
內托法
|
透托法
|
實證
|
透膿散
|
透膿不宜過早。補托法在正實毒盛的情況下,不可施用
|
補托法
|
虛證
|
托里透膿散
|
||
補益法
|
—
|
具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癥狀者
|
四君子湯、四物湯、八珍湯、六味地黃丸、桂附八味丸
|
以見不足者補之為原則
|
養(yǎng)胃法
|
理脾和胃法
|
脾胃虛弱,運化失職者
|
異功散
|
理脾和胃法適用于脾胃虛弱而運化失常,和胃化濁適用于濕濁中阻而運化失常。而清養(yǎng)胃陰之法,重點在于抓住舌光質紅之證
|
和胃化濁法
|
濕濁中阻,胃失和降者
|
二陳湯
|
||
清養(yǎng)胃陰法
|
胃陰不足者
|
益胃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