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昔直播官方版-奶昔直播直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下载-奶昔直播安卓版本免费安装

論古代文獻中的“蠱”

來源:醫(yī)學教育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3-05-29

除指“蠱毒”外,“蠱”還作為證候名,用以概括多種疾病中出現(xiàn)的特殊證候。如《諸病源候論》中有蠱風、蠱注痢、腸蠱痢、水蠱,《圣濟總錄》中有蠱疝(即《素問》之疝瘕)、水蠱、蠱痢,這些證候的病因各不相同,不同于人畜毒蟲所致的蠱毒,之所以以“蠱”為名,乃因癥狀表現(xiàn)與蠱毒有相似之處。如風病證候之一的蠱風,“由體虛受風,其風在于皮膚,淫淫躍躍,若畫若刺,一身盡痛,侵傷氣血,其動作狀如蠱毒,故名蠱風也。”痢病證候之一的腸蠱痢,“冷熱之氣入在腸間,先下赤,后下白,連年不愈,侵傷于臟腑,下血雜白,如病蠱之狀,名為腸蠱也。”水腫病證候之一的水蠱,“此由水毒氣結聚于內,令腹?jié)u大,動搖有聲,常欲飲水,皮膚粗黑,如似腫狀,名水蠱也。”[11]

由上可見,“蠱”作為病名強調其特異性的致病原因,而作為證候名則側重于概括某些癥狀表現(xiàn),二者的認識角度不同,意義是相分離的。

五、討論

通過文獻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為與疾病相關的“蠱”,人們對它的認識由來已久。從文字結構來看,“蠱”與蟲密切相關,最早是一種人們假想的似蟲又非蟲的致病因素,甲骨卜辭中的“蠱”即體現(xiàn)了這一意義。而這一致病因素又多與鬼神糾纏在一起,帶有一種變幻莫測的色彩,所以人們常常把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歸究為“蠱”所致,“蠱”因此而被視作一種泛義的致病邪毒。

“蠱”這種邪毒究意從何而來?人們不能不去思索和解答這個問題,于是有了種種不同的答案。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對“蠱”就作了多種解釋:“蠱,腹中蟲也�!洞呵飩鳌吩唬好笙x為蠱,晦淫之所生也。梟磔死之鬼亦為蠱。”而后又有了畜養(yǎng)毒蟲以害人的說法,此說最具影響力,依從者頗多,從而確定了“蠱毒”作為“蠱”的最基本意義。畜養(yǎng)蠱毒以害人的做法,不但古代文獻中有記載,民間也多有傳說,究竟是確有其實,還是以訛傳訛,至今尚無資料可以證實。然而,即使存在著這種做法,也不可能具有普遍性,所以,古代文獻中論及的蠱毒病因,很大程度上屬于一種主觀猜測。人們有時可以忽略這種特異性的病因,而根據(jù)癥狀表現(xiàn)進行辨證,于是出現(xiàn)了“蠱”之病名與證候名的分離,這也體現(xiàn)了古人認知疾病的方式。

“蠱”作為中醫(yī)病名,其主要意義在于概括了一系列復雜而嚴重的癥狀表現(xiàn),諸如身痛、腹痛、腹部腫脹、嘔吐或下利膿血、甚至神志異常等�,F(xiàn)代醫(yī)學的恙蟲病、急慢性血吸蟲病、重癥肝炎、肝硬化、重癥菌痢、阿米巴痢疾等疾病的進程中,都可能見到這類癥狀,則可按蠱疾論治。但我們不能直接把“蠱”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某一種疾病劃上等號,因為二者的認識角度是完全不同的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以“蠱毒”作為病因,并不意味著古人已發(fā)現(xiàn)了某種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蟲,它只不過是對病因的一

種推測和概括而已,我們無需把它等同于現(xiàn)代人對病因的認識。有人把甲骨卜辭中的“蠱”與《左傳》中晉平公所患的“蠱”,都看作是古人對血吸蟲病的認識和記載,就不免牽強附會了。

主要參考文獻

[1]胡厚宣。殷人疾病考。見: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下冊)[M]。臺北:臺灣大通書局,民國61年:437.

[2]溫少峰,袁庭棟。殷墟卜辭研究�?茖W技術篇。成都: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3:325.

[3]李良松,郭洪濤。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醫(yī)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48.

[4]詹鄞鑫。卜辭殷代醫(yī)藥衛(wèi)生考[J]。中華醫(yī)史雜志,1986,16(1):15~23.

[5]周一謀等主編。馬王堆醫(yī)書考注[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19~221.

[6]王大觀主編。本草經(jīng)義疏[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0:59,67,258.

[7]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見: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79:888.

[8]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184.

[9]袁珂譯注。山海經(jīng)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2,144,170.

[10]周。左丘明著,唐�?追f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見: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79:1906.

[11]明。張介賓。類經(jīng)。見:張景岳醫(y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268.

[12]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8,99,120,135.

[13]唐。孫思邈著,劉國清等點校。備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401.  

糾錯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wǎng)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wǎng)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wǎng)部分稿件來源于網(wǎng)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wǎng)發(fā)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wǎng)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wǎng)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