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代文獻中的“蠱”
來源:醫(yī)學教育網發(fā)布時間:2013-05-29
大約成書于春秋末至漢代初年的《山海經》,涉及了疾病防治的內容,其中有預防蠱疾的記載五處。如:
例11、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例12、其中多魚……食者無蠱疾,可以御兵。
例13、其中多三足鱉,枝尾,食之無蠱疫[9]。
書中所述預防蠱疾的藥物雖多離奇而未足為信,而蠱疾在該書中出現頻度之高(相對其他疾病),無疑體現了當時人們對蠱疾的重視程度。例13中還將“蠱”與“疫”并稱,《說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疫是指具有流行性、傳染性的疾病,既稱“蠱疫”,那么“蠱”也是具有流行性和傳染性的。
綜合上述文獻,“蠱”既指致病的邪毒,也可稱因蠱毒所致的疾病,二者是相關聯(lián)的。然而,“蠱”這種邪毒究竟是何性質,蠱疾的證候表現如何,從以上資料中我們無法找到具體答案。只能說,“蠱”是一類泛義的致病邪毒,是揉合了蟲毒、鬼神、邪氣等各種因素而形成的一個抽象的病因概念。
三、沒有明確界定的病名——《左傳》、《黃帝內經》中的“蠱”
蠱疾究竟有哪些癥狀表現呢?在先秦兩漢文獻中,只有《左傳》和《黃帝內經》對蠱疾略有描述。
《左傳。昭公元年》中有一段廣為人知的醫(yī)和論晉平公之病的記載。談到晉平公患病的原因,醫(yī)和說:“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繼以“六氣”說分析其病機:“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最后又向趙孟解釋“蠱”為“淫溺惑亂之所生也”。從醫(yī)和提出“疾如蠱”,又強調“非鬼非食”來看,真正意義上的蠱疾病因應是“鬼”或“食”(食入蟲毒?),亦即泛義性的蠱毒。晉平公之病起于女色所惑,不同于真正的蠱疾,故只言“疾如蠱”,而非“疾為蠱”。謂其“疾如蠱”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唐代孔穎達解釋為:“蠱者,心志惑亂之疾,若今昏狂失性,……如彼惑蠱之疾也。蠱是惑疾,公心既惑,是蠱疾而云如蠱者,蠱是失志之疾,名志之所失,不獨為女……病有鬼為之者,有食為之者,此病非鬼非食,淫于女色,情性惑亂以喪失志意也。”[10]孔氏認為“蠱”是“心志惑亂之疾”的總稱,引起“心志惑亂之疾”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惑于女色是其病因之一。果然如此的話,晉平公的病完全可以直稱蠱疾,而不必說“疾如蠱”,孔氏的解釋顯然存在著矛盾�!蹲髠鳌吩南日f“疾如蠱”,后又稱“惑蠱之疾”,對晉平公之病究竟是否確為蠱疾,表述得模棱兩可。
《黃帝內經》中未專門論述蠱疾,但在《素問。玉機真藏論》中作為“疝瘕”的別名被提及:“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弗治,病入舍于肺……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疝瘕,此指以小腹熱痛并溺白濁為主要癥候的疾病,為感受風寒,郁而化熱,內傳臟腑,相傳至腎而成。為什么以“蠱”為別名,前代注家多認為本病邪熱內結,損耗陰血,有如蟲食,故以蠱名之。如張介賓《類經》注云:“熱結不散,虧蝕真陰,如蟲之吸血,故亦名曰蠱。”[11]而《靈樞。熱病》有:“癃,取之陰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男子如蠱,女子如,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飲食。”文中以“男子如蠱,女子如”的比喻來描述癃病的脹悶而痛之狀,可見小腹脹悶而痛是蠱疾的典型癥狀�!端貑�。玉機真藏論》之“疝瘕”以“少腹冤熱而痛”為主癥,之所以“一名曰蠱”,也當以腹痛如蠱為主要依據。
《左傳》與《黃帝內經》雖都以“蠱”為病名,但所言之“蠱”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蠱疾,只是因證候與蠱疾有某些相似之處,從而借用“蠱”之名。并且二者的命名依據是不同的:前者強調“惑以喪志”,取“蠱”之蠱惑、惑亂之義;后者強調“少腹脹痛”的證候表現,取痛甚如蟲蝕之義。可見,從理論上來講,蠱疾是由蠱毒所致,而實際上,只要有“喪志”或“腹脹痛”等典型癥狀,不究病因如何,都可稱為“蠱”。換而言之,“蠱”作為病名是沒有明確界定的。
四、病名與證候名相分離——魏晉以后醫(yī)學文獻中的“蠱”
魏晉以后的許多醫(yī)學文獻,從《肘后方》、《諸病源候論》、《千金方》、《外臺秘要》,到《圣濟總錄》、《本草綱目》、《證治準繩》等,都有關于“蠱”的記載。此時,人們對“蠱”的認識趨于一致,其癥候、病機與診治的闡述大同小異。然而,在這些文獻中,“蠱”被賦予了兩重意義,即分別用作病名和證候名。
“蠱”作為病名,一般是特指由人為畜養(yǎng)的毒蟲侵蝕所致的疾病,即“蠱毒”�!吨T病源候論》中詳述了“蠱”的制法:“凡蠱毒有數種,皆是變惑之氣。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蟲蛇之類,以器皿盛貯,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獨在者,即謂之為蠱,便能變惑。隨逐酒食,為人患禍�;嫉溣谒�,則蠱主吉利,所以不羈之徒而畜事之。”[12]根據毒蟲種類的不同,蠱毒可分為蛇蠱、蜥蜴蠱、蝦蟆蠱、蜣螂蠱等數種。蠱毒的癥候多復雜而嚴重,但總以身痛、腹脹、嘔吐或下利膿血、神志異常等為主要表現�!肚Ы鹨健访枋鰹椋�“蠱毒千品,種種不同�;蛳迈r血;或好臥暗室,不欲光明;或心性反常,乍嗔乍喜;或四肢沉重,百節(jié)酸疼……凡中蠱毒,令人心腹絞切痛,如有物嚙,或吐下血皆如爛肉。若不即治,蝕人五臟盡乃死矣。”[13]中蠱者死后,蠱毒又可流注傳染他人,則稱“蠱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