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大腸
來源:醫(yī)學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2-08-23
一、大腸的生理病理
大腸上接小腸、下連肛門。主傳化糟粕�!端貑�·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是指大腸接受小腸下注之濁物,進一步吸收其水分,變?yōu)榧S便,排出體外。若大腸傳導失常,便會出現(xiàn)腹瀉、便秘等癥狀。
二、大腸病的證治
(一)大腸濕熱
主證:發(fā)熱,腹痛,腹瀉,肛門灼熱或大便膿血,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滑數(shù)。
辯證:濕熱蘊結大腸,氣血受阻,傳導失職,故見發(fā)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濕熱熏灼,熱腐為膿,故肛門灼熱,大便膿血,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燥濕
方藥:白頭翁湯;藥用黃連、黃苓、黃柏、白頭翁、秦皮等。
(二)大腸津虧
主證:大便干結,甚如羊糞,難于排出,常數(shù)日一行,伴有頭暈、口臭,口干咽燥,舌紅少津,苔黃燥,脈細澀。
辯證:大腸津液不足,腸失滋潤,故大便秘結,數(shù)日一行;胃氣失降,濁氣上逆,故有頭暈、口臭;口干咽燥、舌紅苔燥、脈細澀皆為津虧之象。
治法:潤腸通便
方藥:麻仁丸;藥用火麻仁,郁李仁、瓜萎仁、柏子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