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不僅是個強勢渠道,還是個生產工廠
任何事物,總是存在從兩個方向的角度去看待它。比如,就說網絡對雜志的影響和產物,大多數人得出了電子雜志的解法,即將雜志內容從紙張搬上網絡,換了個時髦的數字載體。但有多少人想過換個方向去看看呢?
先不說雜志,先說說陳天橋。呵呵,不是故弄玄虛,這位上海灘大亨確實與此相關。
2004年陳天橋要做盒子。那時候網絡電視IPTV的概念已經很熱乎了。在很多人眼里,凡是跟電視、網絡、點播這些關鍵詞相關的東東都是IPTV。起初陳天橋也這么覺得。不過忽然有一天晚上,陳明白了一件事情,他想做的并不是IPTV。
慣常講的IPTV,是將電視內容搬上互聯網,通過網絡載體傳播。而陳天橋的盒子,是把網絡內容搬進客廳,通過電視這個終端呈現,方向相反。據說當晚,陳興奮地挨個給高管打電話。電子雜志也是同樣的道理。
一般人的解法,是把本是紙上刊印的東西放到網上;而按照盒子式思路,就應該是把網上的東西放到紙上,進入客廳沙發(fā)、機艙座席、廁所馬桶這些慣常的雜志消費場所。回過頭去說,究其本質,第一種思路是把網絡當作一種傳播介質、渠道來看待,而后種思路,是把網絡當作一種生產工具。不同的角度,產生不同的做法。
請注意,這個思路并不陌生。陳天橋旗下的起點中文網已經線下發(fā)行了上千萬冊的網絡原創(chuàng)奇幻小說。紅杉投資的大眾點評網從03年就開始出版城市餐館叢書。而51Job的線下廣告收入占總收入的60%。
其實,大多數人看到的把網絡當作傳播介質的機會,比較容易操作。而后一種思路,要操作起來有點難。以大眾點評網為例,其CEO張濤就給我說過兩種難度。
第一,如果網絡公司要走到線下去發(fā)行,那看起來不可思議。比如,網絡作為渠道的優(yōu)點,是幾乎為零的附加成本;而每印一本雜志,成本就增加一份,一退退到“解放前”。再比如,網絡公司之間的競爭很激烈,還要到線下開辟多一條戰(zhàn)線,惟恐耽誤了主業(yè)。所以,網絡公司一般很難忍受這個。大眾點評網80個人的團隊里有6個人做書,張濤已經覺得人不少了。
其實,到線下做發(fā)行需要專業(yè)積累。一本上海市區(qū)的餐館指南一年只能賣幾萬本,張濤歸因于中國的發(fā)行體系不成熟。不過這并非不能克服,據說起點中文網賣得不錯,號稱幾百萬冊。
第二,如果自己做不劃算,就自然跟紙媒合作�?蛇@一條也難。張濤說,現在大大小小的報紙雜志,但凡跟餐飲相關的,很少不從大眾點評網上拿東西的,拿的多要占到其內容的50%�?赡脷w拿,卻不承認。并且,對這種“剽竊”行為,張濤敢怒不敢言,怕得罪紙媒。
在美國,網絡社區(qū)跟大報大刊有成型的合作關系:紙媒轉載,注明出處;則紙媒得了內容,網站得了品牌宣傳,互惠互利。張濤說,要到那一天,還要很長的時間。
依此類推,恐怕如大眾點評網之類的社區(qū),比如豆瓣、天涯、51job,都該有相似的焦慮。再比如陳天橋,起點中文網是把書賣得不錯,盒子卻暫時失敗了。其實盒子出師不利,完全可以歸結到上面那兩條原因:
第一,一個網絡公司去參與家電設備制造并進入這個市場去競爭,就像是跳出水面去陸地上混的魚。魚也能進化出肺來呼吸,也能長出肌肉跟豺狼虎豹斗爭,但那需要時間,要付出血淚。并且盒子就像書籍一樣,多賣一個就多一份的成本。這樣的成本壓力,對于習慣了網絡公司奇高毛利的投資者而言,是一個不太舒服的事情。
第二,到線下,就要跟線下的產業(yè)鏈條合作,以及遵守線下的交通規(guī)則。一不小心,沒收駕照,罰款坐牢。對于盒子而言,就涉及到廣播電視主管部門的管教。這一點要命。
所以對做這種事情的公司或者模式,有兩點看法:第一,它是網絡規(guī)則和線下秩序的結合,誰單單在網絡上或者線下玩得好,都沒有必勝的優(yōu)勢。第二,做到極致,就是建立一個平臺,最后通過這個平臺實現線上線下的流通。但需要極大的前期投入。
最后總結一句,網絡作為渠道,那是1.0時代的表現。而網絡作為生產工廠,是2.0時代的內核。1.0時代大概只有一種玩法,而2.0時代,必然有兩種以上的玩法。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