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蛇脂
來源: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3-05-27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Fù Shé Zhī
【英文名】Pallas pit viper fat
【來源】藥材基源:為蝰科動物蝮昆的脂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gkistrodon halys (Pallas)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捕捉后,剖腹取其脂肪,鮮用。
【原形態(tài)】蝮蛇,全長60cm左右。頭略呈三角形,與頸區(qū)分明顯,背面淺褐色到紅褐色,正脊有兩行深棕色圓斑,彼此交錯排列略并列,背鱗外側(cè)及腹鱗間有1行黑褐色不規(guī)則粗點(diǎn),略呈星狀;腹面灰白,密布棕褐色或黑褐色細(xì)點(diǎn)。鼻間鱗寬短,排成⊥形;眶前鱗2,眶后鱗2(3),眶璨來新月形,顳鱗2+4(3);上唇鱗2-1-4(2-1-3、3-1-4)式。背鱗21(23)-21-17(15)行,中段最外行平滑或均具棱;腹鱗137-173,肛鱗完整;尾下鱗29-54對,少數(shù)為單行。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地,活動于稻田、耕作區(qū)、草地以及住宅附近。以魚、蛙、鳥、鼠等為食。
資源分布: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地。
【性味】味甘;性溫;有毒
【歸經(jīng)】腎;肝經(jīng)
【功能主治】解毒。主耳聾、腫毒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涂敷。
【各家論述】《綱目》:綿裹塞耳聾,亦敷腫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