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麥秸
來源: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3-05-26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Qiáo Mài Jiē
【來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蕎麥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F.sagot-tatum Gilib.;Polygoneum fagopyrum L.]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40-100cm.莖直立,多分枝,光滑,淡綠色或紅褐色,有時生稀疏的乳頭狀突起。葉互生,下部葉有長柄,上部葉近無柄;托葉鞘短筒狀,頂端斜而平截,早落;葉片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戟形,全緣,兩面無毛僅沿葉脈有毛。花序總狀或圓錐狀,頂生或腋生;花梗長;花淡紅色或白色,密集;花被5深裂,裂片長圓形;雄蕊8,短子花被;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卵形,有三銳棱,長大于寬,頂端漸尖,黃褐色,光滑�;�、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原產(chǎn)中亞。
【性狀】性狀鑒別 莖枝長短不一,多分枝,綠褐色或黃褐色,節(jié)間有細條紋,節(jié)部略膨大;斷面中空。葉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葉展開后呈三角形成卵狀三角形,長3-10cm,寬3.5-11 cm,先端狹漸尖,基部心形,葉耳三角狀,具尖頭,全緣,兩面無毛,紙質(zhì);葉柄長短不一;有的可見托葉鞘筒狀,先端截形或斜截形,褐色,膜質(zhì)。氣微,味淡略澀。
【藥理作用】蕓香甙有維生素P樣活性。從植物各部分提得的蕓香甙制劑在體外有殺腸道圓蟲的作用。根中并無蒽醌。整個植物特別是花,含紅色瑩光色素(與貫葉連翹素相似),動物食后,可產(chǎn)生對光敏感癥(名蕎麥病Fagopy-rism),即在缺乏色素之部位如耳、鼻、爪、尾等處發(fā)炎、腫脹;還可發(fā)生結(jié)合膜炎、咽炎、喉炎、支氣管炎,動物興奮不安甚至驚厥,有時有腸道、尿路之刺激癥狀。一般以羊、豬多見,馬、牛較少見。對某些人亦可產(chǎn)生過敏的各種癥狀,如皮炎。蕎麥對皮膚亦可產(chǎn)生某些刺激。
【性味】酸;性寒
【功能主治】下氣消積;清熱解毒;止血;降壓。主噎食;消化不良;痢疾;白帶;癰腫;燙傷;咯血;紫癜;高血壓;糖尿病并發(fā)現(xiàn)網(wǎng)膜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燒灰淋汁熬膏涂;或研未調(diào)敷。
【注意】
1.《千金·食治》:蕎麥葉,生食動刺風(fēng),令人身癢。
2.《食性本草》:葉多食則微泄。
【各家論述】
1.《食性本草》:葉作茹食,下氣,利耳目。
2.《醫(yī)林纂要》:葉,滑腸下氣。
3.《中國藥植圖鑒》:莖、葉應(yīng)用于毛細血管脆弱性的高血壓病,可以預(yù)防腦出血,及因毛細血管脆弱所誘致的種種出血癥和非結(jié)核性所引起的肺出血;又能治療糖尿病的視網(wǎng)膜炎。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