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萸肉(圖)
來源: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2-12-30
藥名:山茱萸
處方名:萸肉、芋肉、于肉、山萸肉、生山萸肉、酒山萸、炙山萸、蒸山萸、棗皮等
拼音:SHANZHUYU
英文名:Common Macrocarpium Fruit
性味:酸、澀、微溫。
功用:補(bǔ)益肝腎,澀精止汗:用于肝腎不足之腰酸遺精、頭暈?zāi)垦�、月�?jīng)過多以及尿頻、自汗等癥。治遺精常配金櫻子、女貞子;治陽虛自汗常配五味子。
用法:6~12克。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功效:補(bǔ)肝腎,澀精氣,固虛脫。
主治:治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痿,遺精,小便頻數(shù),肝虛寒熱,虛汗不止,心搖脈散。
性味歸經(jīng):酸,微溫。①《本經(jīng)》:“味酸,平。”②《吳普本草》:“神農(nóng)、黃帝、雷公、扁鵲:酸,無毒。岐伯,辛。”③《別錄》:“微溫,無毒。”④《藥性論》:“味咸辛,大熱。” 入肝、腎經(jīng)。①《湯液本草》:“入足厥陰、少陰經(jīng)。”②《藥品化義》:“入肝、心、腎三經(jīng)。”③《本草經(jīng)解》:“入手太陰肺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用藥忌宜:凡命門火熾,強(qiáng)陽不痿,素有濕熱,小便淋澀者忌服。《本草經(jīng)集注》:“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fēng)、防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