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通脹惡化和樓價上漲,應該成為近期宏觀調控的主攻方向
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7月19日被公布后,引起國內一片爭議:一是經濟增長是否全面過熱?二是通脹壓力是否到了難以抑制的程度?從宏觀數據看,上半年代表經濟火熱的各項數據確實不低:GDP同比增長1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9%,增速雖有所放緩,但繼續(xù)在高位運行;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2%;外貿順差也不認時候,半年就創(chuàng)下1125億美元的紀錄。
對于市場的擔心,官方部門立刻出來“滅火”,以降低市場對經濟全面過熱和通脹的預期。國家統(tǒng)計局局長謝伏瞻日前對中國經濟增長形勢,做出了比較樂觀的預期。他認為,從全面的觀點、發(fā)展的眼光、綜合的視角看,當前經濟形勢總體是好的,呈現出增長較快、質量效益提高、結構協調性增強、群眾實惠增多的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由此引申出的結論是,物價在政府可控范圍之內,中國不存在惡性通脹的基礎。
另一位統(tǒng)計局官員也對此進行了呼應。國家統(tǒng)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日前表示:供求關系決定至少今年中國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姚景源的理由是,今年上半年的CPI的確是這兩年多來的最高點,但它是一種結構性的上漲,不是全面的物價上漲,不應該看作通貨膨脹。
姚景源進一步解釋,判斷是否通貨膨脹,取決于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而從所監(jiān)測的八百多種商品來看,基本都處于供大于求或者供求平衡,消費品中基本沒有短缺產品,所以,供求關系決定至少今年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另外,通貨膨脹還表現為較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商品,相信央行也完全有能力控制這一點,避免出現通貨膨脹。
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觀察,看看周邊的物價形勢,再聽聽統(tǒng)計局官員的安民“告示”,無論如何將二者對不上號。是某些權威在糊弄人,還是真的沒有通脹壓力?
首先看所謂“結構性上漲”,現在分析中國經濟問題時,“結構性問題”成了一種時髦的托詞,投資與消費存在結構問題,對內經濟與對外經濟也存在結構問題,第二產業(yè)與第三產業(yè)也算是結構問題。但值得一問的是,在宏觀經濟中有多少問題不是結構性問題?什么時候才能出現不是結構問題的全面通脹?很難。換句話說,結構性問題不是否認全面過熱或全面通脹的擋箭牌。
其次看國內物價指數的合理性。統(tǒng)計局說通脹壓力不大,是因為CPI還不是高得不可接受。但問題是,如果CPI的統(tǒng)計本身就存在問題,這個重要的信號還準嗎?拿身邊的價格變化與CPI比,真實的感受與官方數據的差別極大:房價在上半年仍在瘋漲、糧價上漲6.4%,蛋上漲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漲20.7%。不知道國家統(tǒng)計局八百多種商品的統(tǒng)計籃子里到底裝的是什么商品,是不是有代表性?一個樸素的道理是,在當前的中國如果不把房價上漲因素納入到物價統(tǒng)計中,這個指數的可靠性和代表性就應該被大大質疑。以購房為例,按現行的統(tǒng)計口徑,購房屬于投資行為,不屬于消費。但當許多人為了僅有的一套房而節(jié)衣縮食,消費習慣大受影響的時候,這種統(tǒng)計口徑能反映現實嗎?難怪有人表示,中國的CPI指數是農業(yè)時代的產物。
事實上,國務院領導對于經濟過熱與通脹壓力的看法,似乎比一些部門官員的看法更接近現實。據稱,國務院決策層領導在近期一個講話中表示,國內宏觀經濟運行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加,要保持憂患意識。而對于中央來說,目前重點關注的領域是防通脹,以及遏抑急漲不止的樓價。
防止通脹惡化和樓價上漲,應該成為近期宏觀調控的主攻方向。對于某些政策部門而言,不能輕易低估通脹惡化的壓力,也不要誤導市場心態(tài),更不要低估市場的判斷力。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