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昔直播官方版-奶昔直播直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下载-奶昔直播安卓版本免费安装

高三地理復習:地圖常見問題復習方法和技巧

2008-10-16 09:33:08 來源:

一、考試說明

地圖考試內容:地圖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圖例、注記。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等高線和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二、知識要點歸納

(一)地圖:(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1.比例尺:也叫縮尺、圖上距離 公式略

(1)比例尺的大�。�

在同樣的圖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圖上所表示的實際范圍越小,但表示的內容越詳細,精確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則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精確度越低。

(2)比例尺的縮放:

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數。

例如將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變大。

比例尺縮�。河迷壤摺量s小到的倍數。

例如將1/50000的比例尺縮小1/4,即比例尺縮小到3/4,縮小后的比例尺應為:3/4×1/50000=1/66500,比例尺縮小。

(3)縮放后圖幅面積的變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圖幅面積=放大到的倍數之平方,如將比例尺放大到原圖的2倍,則放大后圖幅面積是原來的4倍。

比例尺縮小后的圖幅面積=縮小到的倍數之平方,如將比例尺縮小到原圖的1/3,則圖幅面積為原圖的1/9。

(4)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

(5)同一幅圖上不同方向的比例尺相同。

2.地圖上的方向

(1)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判讀: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

(2)在有指向標的圖上判讀:指向標指示北方。

(3)在沒有任何標記的圖上判讀: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等高線圖的判讀:

等高線圖的高度注記為“海拔高度”(即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我國的海拔是高出黃海海平面的距離) 。

(1)等高線原理

①同線等高;②同一幅圖上相鄰的等高線高差相等;③所有的等高線最終閉合。

(2)判讀規(guī)律:

①數值大�。�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線稀疏,廣闊平坦——為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線稀疏,彎折部分較和緩——為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線密集,河谷轉折呈V字形——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為高原地形。

②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緩。如果幾條不同高度的等高線相交在一起——表示陡崖。

③形狀特征: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山頂;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盆地或洼地;兩個山頂中間的低地,形似馬鞍——為鞍部地形。

如果沒有數值注記,可根據示坡線來判斷:(示坡線——為垂直于等高線的短線)

④等高線彎曲時,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處——表示山脊); 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處——表示山谷。

(2)地形剖面圖繪制方法:

地形剖面圖是由等高線地形圖為基礎轉繪而成的,能更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畫法:從等高線圖上的剖面線與每條等高線相交的各點,分別向下引垂線,按下圖的垂直標尺將各點轉繪到相應的高度位置上,然后連成平滑的曲線,即得到該剖面線上的地形剖面圖。

 

三、復習指導

(一)復習要求:地圖知識是學習地理的最基礎知識,在各種地理考試中,地理問題的設計離不開相應的地圖作背景,因此,認識地圖,正確、全面的判讀地圖是學好地理的關鍵。

1.熟練運用地圖基礎知識,識讀地圖,并具有一定的圖文轉化能力(把圖像信息通過文字加以表達或根據文字資料繪畫相關圖像)。

2.掌握主要地形圖像類型的結構特點和判讀方法,訓練判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和地形剖面圖。要求學生能根據圖中的有效信息判斷地理事物的特征。能夠結合等高線圖繪制地形剖面圖。

(二)常見問題的復習方法和技巧

1.掌握地圖上的方向和比例尺表示方法,了解常用圖例、注記。

經緯網圖是各種地圖特別是區(qū)域圖的基礎,我們在學習任何一個地理區(qū)域時,首先應該先熟悉它所處的經緯度位置,這樣才能分析判斷出該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地理特點。在各種考試當中經常以基本的經緯網示意圖作為命題的背景進行綜合考查。

例題1,讀圖回答經緯線方框內的面積大約是:

A.15萬K㎡ B.20萬K㎡

C.25萬K㎡ D.30萬K㎡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高考專業(yè)報名咨詢
  • 意向專業(yè):
  • 學生姓名:
  • 聯系電話:
  • 出生日期:
  • 您的問題:
  • 《隱私保障》

分享“高三地理復習:地圖常見問題復習方法和技巧”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