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2017年同等學力申碩的考生,小編整理了一些法學的練習題附帶答案,供廣大考生練習,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的備考。
簡答題:
1、簡述漢代的刑制改革
2、簡述明清時期的會審制度
參考答案:
1、(1)秦代刑罰苛酷是其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漢初由于條件限制并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革。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為刑罰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漢文帝開始改革肉刑。
(2)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少女緹縈上書替父贖罪,要求將自己沒官為奴,以代替父親因犯罪而獲得的黥刑,她指出了肉刑制度斷絕了犯人自新之路的嚴重問題。
(3)漢文帝為之感動,下令廢除肉刑,把黥刑改髡鉗城旦舂,劓刑改為笞三百,斬左趾改為笞五百,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但漢文帝改革中出現(xiàn)了由輕改重的現(xiàn)象,因而被認為是“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
(4)漢景帝隨后繼續(xù)進行改革,他減少了笞數(shù),并且規(guī)范了笞杖的刑具及施刑方法,使得刑制改革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刑罰繼續(xù)向輕刑方向發(fā)展。
(5)漢文帝、漢景帝的改革,為結束奴隸制傷殘人肢體的肉刑制度、建立封建刑罰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礎,它在中國古代法制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2、會審制度的發(fā)展是明清時期司法的一個重要特征。明代的會審分為“圓審”與“三司會審”。
(1)三司會審自明初明太祖洪武年間即已開始,凡發(fā)生重大疑難案件或亟須重新審理的重案時,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個中央司法機關會同審問罪犯,后將審理結果奏報皇帝,由皇帝進行最后裁決。
(2)九卿“圓審”是明代又一重要的復審制度,凡是地方上報的重大疑難案件,經過二審后罪犯仍不服從判決者,則由六部尚書、大理寺卿、左都御史、通政使九卿聯(lián)合審判,最后報奏皇帝裁決。
清代的會審制度在明代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形成了更為系統(tǒng)完整的會審體制。主要有以下四種會審:
(1)九卿會審。九卿會審由明代的九卿圓審發(fā)展而來,凡全國性重大案件,由六部尚書、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等九個重要官員組成會審機構共同審理,結果報皇帝裁決。
(2)秋審。秋審是專門針對死刑的最重要的死刑復審程序,秋審的對象是全國上報的斬、絞監(jiān)候案件,每年秋八月在天安門金水橋西由九卿、詹事、科道以及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等重要官員會同審理,最后分別予以處理。秋審被清統(tǒng)治者看成是國家大典,號稱“秋讞大典”,清朝專門制定了《秋審條例》作為秋審的基本規(guī)范。
(3)朝審。朝審是對刑部判決的重案及京師附近絞、斬監(jiān)候案件進行的復審,審判的組織方式與秋審大致相同,但時間晚于秋審。
(4)熱審。熱審是清前期對發(fā)生在京師的笞、杖刑案件進行重審的制度,因于每年夏天小滿后至立秋前一日,目的是快迅決放在監(jiān)的笞杖“輕刑”案犯,清中葉后因意義不大,廢止了熱審。
對秋審、朝審的案件,分四種情況分別處理。第一種,情實,案情屬實,罪名恰當者,奏請執(zhí)行死刑。第二種,緩決,案情雖屬實,但危害不大的,可減為流刑或充軍煙瘴極邊,或者再押監(jiān)候留,待來年秋審再審。第三種,可矜。案情雖然屬實,但有可矜或可疑之處,可免于死刑,減為流、徒刑。第四種,留養(yǎng)承祀,指案情屬實,罪名恰當,但如果其家庭有“親老丁單”可以申請免死以扶養(yǎng)父母,但是否可行需皇帝裁決。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wǎng)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wǎng)",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溝通解決。
2019年同等學力申碩統(tǒng)考將于5月19日舉行,我們將于考后發(fā)布2019年同等學力申碩真題及答案解析。以下為2018年同等學力申碩各科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