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熱播電視劇《虎媽貓爸》中的“虎媽”畢勝男,儼然成為全民媽媽的話題焦點。她年輕漂亮,職場上呼風喚雨,為了女兒的教育,她毅然放棄一切,全 面回歸家庭。作為一個“虎媽”,她對女兒的愛既深沉又充滿了現(xiàn)代人的焦慮。而與望女成鳳的畢勝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只希望女兒快樂成長的“貓爸”羅素,夫 妻兩人因為教育理念的不合,上演了一系列“家庭戰(zhàn)爭”。
一直以來,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都被認為是沒有絕對性的,一百個家庭會出現(xiàn)一百種不同的教育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該劇觸及了帶有普遍意義的家庭 教育之困。除此之外,該劇以教育作為切入口,帶出當下多代人價值觀的碰撞,發(fā)人深思。有網(wǎng)友表示:“劇中獅子姥爺、狐貍奶奶、虎媽、貓爸、羊大姑和狼爸 等,不僅是教育方法的PK,更是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價值觀的一次全面呈現(xiàn)。”
孩子在一個家庭的角色應該是怎樣的?不同教育觀念的背后反映了怎樣的困惑?我們應該如何去愛護和培養(yǎng)孩子?南方日報記者特意采訪了有關教育專家,共同探討了以上話題。
戲中的虎媽趙薇與貓爸佟大為戲中的虎媽趙薇與貓爸佟大為中國式“虎媽”:一方面抵觸,一方面趨之若鶩?
2011年,華裔母親蔡美兒的一句話——“嚴厲的中國媽媽比軟蛋的美國媽媽要好”,曾經(jīng)引發(fā)大范圍的關注和討論,“虎媽”成為了中國式家庭教育觀念的縮影。“虎媽”代表的“魔鬼式”教育方法對不強調成功、相對松散的西方教育造成了沖擊。
4年過去,“虎媽”從一個飽受爭議的極端個例,成為更具普遍意義的育兒心理,說起“虎媽”這個名詞,更多中國媽媽感同身受。在最近正在熱播的電 視劇《虎媽貓爸》中,趙薇飾演的畢勝男,堅持嚴格的教育方法,絕不允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她為孩子拉伸手指,向老師證明她可以練鋼琴;她只讓女兒吃無公害 的有機蔬菜;為了能讓孩子讀上首都第一小學,賣車賣房,甚至全面犧牲自己的事業(yè)……這樣看似咄咄逼人、不近人情的教育方式,竟屢次“戰(zhàn)勝”了信奉西方教 育、崇尚快樂和天性的“貓爸”羅素。最終,女兒茜茜的成長,尤其是在升學讀書的大方向上,遵循了“虎媽”的指引。
有人說,現(xiàn)在的母親對“虎媽”式的教育方法抱有極其微妙的心態(tài),一方面對其懷有抵觸心理,另一方面又趨之若鶩。造成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就是日漸殘 酷的社會競爭。當媽的,隨著孩子的成長,遭遇著各種孩子間的比較,她們恐慌甚至無所適從,于是就為自己和孩子敲響警鐘,為了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拼盡全 力。有教育專家表示:“現(xiàn)在80后的年輕家長[微博],有了足夠的物質條件,可以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但是對于更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他們同樣感到迷惘,有的選擇 了和父輩相反的寬松式教育,有的則在逐步向‘虎媽’靠攏。”
“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機會,如果不加把力,真的恐怕對孩子的未來造成不好的影響。”這也是大部分母親的心聲。正如劇中畢勝男將自己和弟弟畢 然完全不同的成長經(jīng)歷分享給婆婆時,也道出了自己堅持讓女兒上最好學校的初衷——父母的嚴格是孩子成長的明燈,我作為一個棍棒下成長的孩子,最終并沒有因 為父母的嚴苛而心生怨恨,反倒是充滿感激。
中國式“貓爸”:“虎媽”教育中的“絆腳石”?
對于一個家庭來說,“虎媽”背后,總會站著一個“貓爸”、“羊奶奶”或者“鹿爺爺”。“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教育觀念多元,在一個家庭,‘虎媽’和 ‘狼爸’同時出現(xiàn)的幾率不是完全沒有,只是較低,通常‘虎媽’身邊都有與之形成反差的力量,這已經(jīng)比較普遍了。”“狼爸”蕭百佑告訴南方日報記者。
在劇中,當畢勝男對孩子的鋼琴訓練、家庭作業(yè)進行嚴加管教、拒絕讓步的時候,“貓爸”羅素總是從中調解,甚至站在孩子一邊,幫助她逃避各種訓練。蔡美兒和同為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的丈夫魯本菲爾德,可以說是“虎媽”、“貓爸”的雛形。當魯本菲爾德為女兒的某種行為進行辯解和維護的時候,總會開導 蔡美兒說:“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虎媽”蔡美兒卻總是充滿譏諷地反擊:“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是的,每個失敗者都會聲稱這一點。”
在蔡美兒的書中,丈夫的角色就像是“虎媽”施教的“絆腳石”,很多人將書中的魯本菲爾德視為西式教育的代表,襯托著中式教育的強勢和成功。直到今天,魯本菲爾德的角色逐漸被定義為“貓爸”,指那些在家教觀念上和“虎媽”完全相反的父親角色。
隨著劇集的熱播,“貓爸”的形象也是愈加豐滿,其潤滑油一樣的教育方式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熱議,大家普遍認為,在家庭教育中,“貓爸”的角色討人喜歡,能和孩子們更好地溝通,但更多家長表達了對“貓爸”那一套理念的憂慮,認為“虎媽”盡管看上去面目可憎,但“虎”派教育有它的價值,不應該全面摒棄。 “‘虎媽’的教育肯定會遇到一些問題,但孩子成長的總體方向不會出現(xiàn)偏差,如果不這樣教育,說不定會培養(yǎng)出舅舅畢然那樣生活上的混混呢。”
在華南師范大學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袁愛玲看來,“虎媽”和“貓爸”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們所處的家教狀態(tài),這不僅反映了教育觀念的選擇,更 反映了背后的社會根源。“當家長面臨優(yōu)質學位競爭時,更容易出現(xiàn)教育觀念的轉變。”袁愛玲認為,當大家面臨孩子家庭教育向學校教育轉變和過渡的時候,尤其 容易產(chǎn)生焦慮和變化。正如劇中畢勝男從女強人轉變?yōu)?ldquo;虎媽”,正是發(fā)生在孩子升學的時候,因為身為職場女強人的畢勝男知道社會競爭的殘酷,所以她才堅定地 認為應該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就全面武裝起來。但也有專家指出,大多數(shù)家長無意中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簡單疊加,家長如果過分關心孩子的學習,也會對孩子的全 面發(fā)展造成不良的影響。
“沒有哪個家長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受訪人:袁愛玲(華南師范大學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近年來,隨著微信等社交平臺的普及,很多不同的教育理念在網(wǎng)上不斷碰撞、傳播。很多家長,尤其80后的家長,他們在教育方法和教育觀念上都已經(jīng) 發(fā)生了改變。比如說,他們都不愿意把孩子管得太嚴,都希望能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所以,極端和激烈的“虎媽”模式已經(jīng)很難被大家接受了,社會上也不會單 方面地去評說“虎媽”、“貓爸”的對與錯了。大家更多的是綜合各種模式和觀念,去理解和探索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
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看,文學影視作品的產(chǎn)生必然是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最近熱播的《虎媽貓爸》也是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受教育的狀態(tài)和家長的困 惑,“虎媽”、“貓爸”的產(chǎn)生絕對不是單方面形成的,而是有其社會根源的。現(xiàn)在的“虎媽”雖然比以前普遍,但很多“虎媽”也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雖然教育方式 各有不同,但在對孩子的期望值上,沒有哪個家長的內心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
如果一個家長原本抱著“孩子快樂就好的觀念”,對孩子的學業(yè)和技能相對放松,但看到周邊的家長都為孩子未來的教育問題、成才問題在精打細算時, 久而久之,這個家長不可能不被周圍的人所影響,然后就會出現(xiàn)像劇中畢勝男那樣在教育理念上的轉變。這就是深刻的社會根源,但這不能全怪應試教育,畢竟中國 人口多資源少,這才會導致教育資源的激烈競爭。
另外,現(xiàn)在的家長都想培養(yǎng)社會需要或者是家長需要的人才,不管孩子的意愿和天性。其實我們應該在尊重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孩子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人格。像劇中奶奶那樣一心想將茜茜培養(yǎng)成小公主,那只是家長的意愿,最后的結果也不一定是家長所想的那樣。
“父親是太陽,母親是月亮”
受訪人:蕭百佑(中國狼爸)
對于我來說,“貓爸”這樣角色的產(chǎn)生,來源于父親自身的心理,他們可能希望和孩子擁有比較寬松的關系,害怕自己的孩子“恨”他,希望以“寬松” 換來“感恩”。其實,這樣的想法很危險。因為中國的國情和外國不一樣,孩子們面對的教育資源和生活資源畢竟不同,孩子的競爭也激烈得多。
另外,我們總是錯誤地認為,讓孩子自己話事,就是給了他們自由。其實,孩子們在形成自我價值觀之前,可塑性還是很大的。這個年齡可以劃分在12 歲,這個階段是最需要家長參與的,我們應該為他們塑造健康、完整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過于放松,只講求快樂,是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認知的。
另外,在我看來,“虎媽”和“貓爸”的角色,打亂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父愛是山,母愛是水”的慣例,其實這才是中式家庭教育的根基,我們堅持了這 么多年,現(xiàn)在這一切都發(fā)生了巨變,更多的家庭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權交給了母親,家庭教育都是母親說了算,以往家庭中“嚴父慈母”角色的設定開始向“慈父嚴母”轉變。
這個現(xiàn)象同樣值得我們反思,特別是我們的男子漢教育。“虎媽”、“貓爸”這樣的角色分配,容易讓我們的男孩子失去男子漢氣概。我希望更多家長能 夠清楚,中國傳統(tǒng)教育里面的陪伴,本來就是和西方不同,我們的父親不一定都要向他們全面看齊,并不是只有背著孩子買菜做飯才是好父親。在我看來,父親帶給 孩子最好的形象力量應該是樹立榜樣,這點上我不認同“貓爸”的做法。“虎媽”在我看來同樣也是有偏頗的,因為她替代了父親的職責。我始終相信,“父親是太 陽,母親是月亮”這樣的模式是最好的,父親負責剛毅、堅強、誠實和勇敢這些氣質和理念的傳遞,母親負責慈善、善良和細膩等內涵品質的滋養(yǎng)。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