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1、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在資本主義"/>

奶昔直播官方版-奶昔直播直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下载-奶昔直播安卓版本免费安装

育路教育網,權威招生服務平臺
新東方在線

考研政治知識點詳解:馬政經第二章剩余價值論

來源:來源于網絡 時間:2009-08-22 09:59:16

 第一節(jié)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及其發(fā)展階段 
  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1、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為了進行生產,首先要有一定量的貨幣,以便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資本比較初總是表現(xiàn)為一定數(shù)量的貨幣,但貨幣本身并不就是資本。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與作為資本的貨幣是有區(qū)別的,這表現(xiàn)在簡單商品流通公式和資本流通公式的區(qū)別相。簡單商品流通公式即:W-G-W(W代表商品,G代表貨幣);資本流通公式即:G-W-G.。
  這兩個流通公式的區(qū)別是:第一,流通形式不同。具體表現(xiàn)在買和賣的順序不同,即前都是為了買而賣,后者是為了賣而買;流通的起點和終點不同,即前者兩級都是商品,后者兩級都是貨幣;流通的媒介不同,即前都是貨幣,后者是商品。第二,流通內容不同。前者的實際內容是不同使用價值的交換;而后者的實際內容是價值增殖,因此,資本流通公式實際上是G-W-G’。第三,流通目的不同。前者是為了獲得所需要的使用價值;后者的目的是為了取得更多的貨幣,在G-W-G’中,G’=G+△G,即預付的貨幣額加上一個增殖額,這個增殖額(△G)稱為剩余價值(用字母m表示)。第四,流通的運動限度不同。前者在獲取使用價值時目的就達到了,流通過程就結束了,而后者的目的是獲取剩余價值,這就決定它的運動是無止境的。
  在簡單商品流通中,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只是一般等價物,體現(xiàn)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系;而在資本流通中,作為資本的貨幣則能帶來剩余價值,體現(xiàn)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兩者的根本區(qū)別在于能否帶來剩余價值。資本是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流通方式G-W-G’比較明顯地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概括了產業(yè)資本、商業(yè)資本和借貸資本運動的共同本質,所以被稱為資本總公式。
  從形式上看,資本總公式同價值規(guī)律存在著矛盾。按照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商品交換必須按照等價原則進行,流通中不可能產生價值增殖,但資本總公式呈現(xiàn)出來的卻是資本經過流通過程發(fā)生了價值增殖。這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關鍵就在于說明價值增殖的產生。
  首先,剩余價值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在商品流通過程中有兩種情況:一是等價交換;二是不等價交換。如果是等價交換,顯然只是價值形式的變換;價值量是既定的,不會產生剩余價值。如果是不等交換,買者與賣者身份是相對的,一方所得就是另一方所失,交換雙方的價值總量在流通中并沒有增加。
  其次,剩余價值也不能離開流通而產生。因為離開流通領域,商品生產者就不能同其他商品所有者發(fā)生關系,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發(fā)生關系也就不能使價值得到實現(xiàn)和增殖。
  剩余價值既不能在流通中產生,又不能離開流通而產生,這就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要在遵循等價交換原則的前提下說明剩余價值的產生,就必須在資本的運動過程中找到一種特殊商品,它具有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的能力。這種特殊商品就是勞動力。
  2、勞動力成為商品
  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任何社會的勞動力都是社會生產的基本要素,沒有勞動力就不能進行社會生產。但勞動力只有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才成為商品。
  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勞動者具有人身自由,擺脫了人身依附關系,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支配;第二,勞動者喪失一切生產資料和基本生活來源,除了自身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只有自己的勞動力能夠出賣。勞動力成為商品的這兩個條件,是在封建社會后期,農奴制度瓦解和手工業(yè)者分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勞動力作為商品,也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個因素。由于勞動力是特殊商品,它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又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點。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可以歸結為維持和發(fā)展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維持勞動力自身生存所必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第二,勞動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第三,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和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勞動力價值還包含著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勞動者的物質文化生活的水平,受到勞動者所在國家的自然條件、歷史發(fā)展和文化水平的影響。同時,勞動者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在數(shù)量上和質量上都會發(fā)生變化。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一方面,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各種生活資料的價值不斷降低,從而使勞動力價值趨于下降;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維持勞動者和家庭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數(shù)量和質量也在日益提高,從而使勞動力價值趨于提高�?傊�,在勞動力價值決定問題上,這兩個方面起著相反的作用,后一個方面是影響勞動力價值變化的主要因素。顯然,在一定時期,各國的勞動力價值是可以確定的。
  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力的支出,也就是勞動。勞動力商品的使用人真有與其他商品不同的特點。其他商品的使用價值在消費過程中逐漸消失,隨著使用價值的消失,價值也消失或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勞動力使用價值的消費過程就是勞動過程,勞動力的勞動過程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不僅能夠創(chuàng)造自身的價值,而且能夠創(chuàng)造比它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個價值的差額就是剩余價值。因此,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價值的源泉。正因為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具有這樣特殊性,資本購買了勞動力商品以后,就可以實現(xiàn)價值增殖,資本總公式的矛盾才得以解決。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理解資本的本質,首先它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其次它體現(xiàn)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比較后它不能是靜止,而是永不停止和不斷加快速度的運動。
  二、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
  1、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
  在任何社會形態(tài)中,勞動過程都是勞動者通過有目的的活動,運用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生產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使用價值的過程,是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于資本家購買了勞動力,勞動過程的一切要素歸資本家所有,因此,勞動過程是資本家消費他所購買的勞動力的過程。它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勞動者在資本家的監(jiān)督和支配下勞動。第二,勞動者的勞動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在資本主義勞動過程中,資本家讓勞動者生產某種使用價值,并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資本家的目的是生產出比他預付資本的價值更大的價值,即生產剩余價值。所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不僅是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同時也是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勞動者補償勞動力自身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因此,價值形成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區(qū)別就在于: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等于勞動力自身的價值,這就是價值形成過程;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超過勞動力自身的價值,就是價值增殖過程。資本家購買了勞動者一天的勞動力,也就獲得了一天的勞動使用權。如果把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即必要勞動時間,另一部分是無償?shù)貫橘Y本這勝產剩余價值的時間即剩余勞動時間,那么,勞動者在必要勞動時間中生產的是自身的價值,在剩余勞動時間內生產的是剩余價值�?梢�,剩余價值就是雇傭勞動者在剩余勞動時間內創(chuàng)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剩余價值直接體現(xiàn)了資本對雇傭勞動者的剝削關系,資本獲得了剩余價值,也就實現(xiàn)了價值增殖的目的。

  2、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 
  不變資本是指以廠房、機器、原材料等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發(fā)生價值增殖。因為在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的價值是隨著它的物質形態(tài)的改變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它的價值只是再現(xiàn)于新產品的價值之中。正是由于這部分資本的價值量不發(fā)生變化,所以把它稱為不變資本(用 c表示)。
  可變資本是指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可以創(chuàng)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因為這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發(fā)生了量的變化,即發(fā)生了價值增殖,所以把它稱為可變資本(用v表示)。
  區(qū)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重要意義在于:第一,進一步揭露了剩余價值的源泉和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說明剩余價值不是由不變資本產生的,而是由可變資本產生的。不變資本只是可變資本增殖的物質條件�?勺冑Y本之所以會發(fā)生價值量的變化,是由于在生產過程中勞動力作為可變資本的存在形式發(fā)生作用,即勞動創(chuàng)造的全部價值超過了勞動力價值。因此,勞動者的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第二,這種區(qū)分為確定資本對雇傭勞動者的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依據(jù)。剩余價值率反映了資本對勞動的剝削程度。如果用m’表示剩余價值率,其公式就是:
  m’=m/v
  在資本主義經濟現(xiàn)實中,資本的本質和剩余價值的來源,被工資這一現(xiàn)象掩蓋了。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勞動者為資本家勞動,資本家付給勞動者的工資和勞動者的勞動時間成正比,勞動者勞動一天,得一天工資,勞動一個月,得一個月工資。這就給人們造成一種假象,好像勞動者出賣給資本家的是勞動,而不是勞動力,工資似乎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而不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其實,在資本家同勞動者的買賣關系中,勞動者出賣的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勞動不能成為商品,也沒有價值和價格。因此,資本主義工資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而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把勞動和勞動力區(qū)別開來是理解工資本質的關鍵。馬克思透過資本主義工資的現(xiàn)象形態(tài),科學地揭示出工資的本質,即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從而為正確認識資本家與雇傭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3、生產剩余價值的兩種方法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兩種方法。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指在雇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進行的剩余價值生產。資本家之所以能采取延長工作日的方法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是因為工作日是一個可變量,它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內變動。但是,靠絕對地延長工作日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是有很大局限的。因為工作日的延長限度既取決于勞動力的生理界限,又取決于社會和道德界限。
  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進行的剩余價值生產。為了生產相對剩余價值,必須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必須降低勞動力的價值。由于勞動力價值由維持勞動者及其家屬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所構成,并且這些生活資料的價值與生產它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因此,要降低生活資料的價值,就必須提高生活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生活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生活資料的價值就會降低,勞動力價值也會隨之下降,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便會縮短,剩余勞動時間則相應延長,從而生產出相對剩余價值。所以,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條件的。
  在現(xiàn)實的經濟過程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總是從個別企業(yè)開始的。個別企業(y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動機,并不是降低勞動力價值,而是追求超額剩余價值。個別企業(yè)采用新技術,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就可以縮減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但在銷售商品時,仍然按照社會價值出賣。個別資本家由于提高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使自己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而獲得的這一部分剩余價值,就叫做超額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是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
  個別企業(yè)獲得超額剩余價值是一種暫時的現(xiàn)象。因為在追逐超額剩余價值的競爭中,其他企業(yè)也會采用新技術,一旦新技術被普遍采用,整個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都提高了,生產某一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減少,個別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與社會其他企業(yè)勞動生產率的差距消失了,超額剩余價值也就消失了。這時,只有采用更先進技術的企業(yè),才能獲得超額剩余價值。追求超額剩余價值,是個別企業(yè)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動機,而各個企業(yè)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競爭,使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單位商品價值量降低,勞動力價值也降低,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余勞動時間相對延長,使所有企業(yè)都普遍獲得了相對剩余價值。所以,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在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聯(lián)系在于:第一,從資本對雇傭勞動的關系來看,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不論是延長工作日,還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結果都延長了勞動者的剩余勞動時間,提高了對勞動者的剝削程度,增加了剩余價值的生產。第二,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剝削的一般基礎,也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起點。因為任何資本主義生產,都必須把工作日絕對地延長到必要勞動時間之上,否則就不能生產剩余價值。同時,只有以工作日分割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兩部分為出發(fā)點,才能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生產出相對剩余價值。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區(qū)別主要在于物質技術基礎不同,以及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各個歷史階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與生產技術不變,或生產技術發(fā)展緩慢相適應的;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以生產技術的不斷變革為條件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所經歷的簡單協(xié)作階段,資本只能依靠延長勞動日進行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在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yè)階段,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創(chuàng)造了條件;機器大工業(yè)出現(xiàn)以后,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意義越來越大。由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比較大限度地獲取剩余價值,因而只要能達到這一目的,資本家總是盡可能地同時使用這兩種方法。
  4、土地、設備、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的作用與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關系
  (1)、它們和具體勞動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各種不同的實用價值
  (2)、它們是人類勞動的載體,為抽象勞動形成價值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3)、它們自身并不能創(chuàng)造任何新的價值,只有人類的抽象勞動才是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

  第二節(jié) 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征 
  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經歷了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兩大發(fā)展階段。在壟斷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斷進行調整,其特征也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
  一、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征
  19世紀70年代以后,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代替了自由競爭,在經濟生活中占統(tǒng)治地位,資本主義發(fā)展進入了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1、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
  第一,自由競爭中資本的集中,導致生產集中。在自由競爭中,各資本家在追求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的利益驅動下,以及在競爭的外部壓力下,不斷將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進行資本積累,以滿足資本擴大生產規(guī)模的需要。這就使個別資本的規(guī)模迅速增大,社會資本的集中度也越來越高。資本集中借助于競爭和信用這兩大經濟杠桿,通過大資本吞并小資本,以及以股份公司為主要形式的資本聯(lián)合,使資本和生產越來越集中于少數(shù)大企業(yè),從而產生了生產集中地趨勢。
  第二,19世紀70年代后出現(xiàn)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提供了生產集中的物質基礎,大大加快了生產集中的步伐。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電力工業(yè)、冶金工業(yè)、化學工業(yè)、機器制造業(yè)等得到迅速發(fā)展,重工業(yè)取代輕工業(yè)開始處于主導地位。產業(yè)結構的這一顯著變化,在客觀上要求生產的進一步集中。因為重工業(yè)生產規(guī)模大,它的發(fā)展需要集中大量資本,集中大量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正是適應這種需要,資本主義股份公司迅速發(fā)展起來,從而極大地促進了生產集中。
  第三,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fā),也加速了資本和生產的集中。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爆發(fā)了多次經濟危機,危機加速了中小企業(yè)的破產和大企業(yè)對中小企業(yè)的兼并,同時也促進了企業(yè)之間的聯(lián)合與合并,從而使生產集中程度提高。
  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而生產集中達到一定高度時,就會自然而然地走向壟斷。所謂壟斷,是指少數(shù)資本主義大企業(yè)為了獲取得高額壟斷利潤而結成聯(lián)盟,以控制和操縱一定部門的產品生產和銷售市場。生產高度集中之所以會形成壟斷,一是因為生產集中達到很高程度時,壟斷的形成便有了可能。
  2、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特征
  壟斷取代自由競爭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形成的重要標志,因而壟斷統(tǒng)治的確立也就成為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比較根本的經濟特征。壟斷統(tǒng)治的目的是憑借對生產和市場的壟斷,通過規(guī)定壟斷價格,來保證壟斷資本家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壟斷利潤是指壟斷資本家憑借其在生產和流通中的壟斷地位而獲得的大大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壟斷利潤主要是通過規(guī)定壟斷價格來實現(xiàn)的。壟斷價格是指壟斷組織為了獲取高額壟斷利潤,依靠其壟斷地位規(guī)定的產品價格。它包括壟斷高價和壟斷低價兩種基本形式。壟斷高價是壟斷組織出僦商品時規(guī)定的大大高于商品價值或生產價格的市場價格,它等于這種商品的成本價格加壟斷利潤。壟斷低價是指壟斷組織在向非壟斷企業(yè)、小生產者和經濟落后國家購買生產資料和原材料時規(guī)定的低于商品價值或生產價格的價格。
  壟斷的統(tǒng)治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特征,但是,作為自由競爭直接對立物的壟斷并不能消除競爭,而是與競爭同時并存,并且使競爭的特征、形式、手段、范圍和后果等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因此,從自由競爭中生長起來的壟斷并不消除競爭,而是凌駕于這種競爭之上,與之并存,因而產生許多特別尖銳、劇烈的矛盾、摩擦和沖突。
  壟斷不能消除競爭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壟斷沒有也不可能消除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是競爭產生的客觀經濟條件,競爭又推動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所以,只要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仍然存在,競爭就不可避免。第二,壟斷組織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產部門和企業(yè)。存壟斷組織占統(tǒng)治地位的條件下,還存在著大量非壟斷的企業(yè)。在非壟斷企業(yè)之間,以及非壟斷企業(yè)和壟斷企業(yè)之間勢必會展開激烈的競爭。第三,壟斷組織之間的競爭也始終存在。壟斷組織在確立了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后,為了擴大統(tǒng)治范圍,它們之間進行著劇烈的競爭。由于各壟斷組織的發(fā)展總是不平衡的,它們的實力對比經常發(fā)生變化,因而它們之間的競爭也始終存在。
  壟斷條件下競爭同自由競爭時期的競爭相比,具有以下新的特點:第一,競爭的目的不同。競爭的目的已不是取得平均利潤或超額利潤,而是攫取高額壟斷利潤。第二,競爭的手段不同。在自由競爭時期,部門之間的競爭主要是通過資本轉移進行的,部門內部的競爭則主要是依靠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來擊敗競爭對手。在壟斷時期,壟斷資本家在經濟上主要是依靠壟斷的高壓統(tǒng)治,在政治上仰仗政府的力量來戰(zhàn)勝競爭對手。為了達到目的,壟斷資本家有時甚至不惜采取暴力手段。第三,競爭激烈程序和后果的不同。壟斷資本的競爭雙方都是實力雄厚、勢均力敵的壟斷組織,從而使得競爭特別激烈,更具有持久性,競爭造成的破壞也更加嚴重。第四,競爭的范圍不同。自由競爭主要發(fā)生在國內經濟領域,壟斷時期的競爭范圍則由國內擴展到國外,由經濟領域擴展到政治、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

  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隨著生產力務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fā)展,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和資產階級國家政權融合在一起的資本主義。通過這種融合,國家集中了一定數(shù)量的社會資本,形成了國家直接掌握的壟斷資本;同時,國家壟斷資本又通過金融、生產、商業(yè)和財政等渠道,參與私人壟斷資本的運動。它的經濟意義在于利用國家政權,充分發(fā)揮國家的經濟職能,對經濟生活進行全面干預,以維護壟斷資本的利益和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秩序。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是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客觀結果。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隨著生產集中程序的提高,生產日益社會化,特別是壟斷資本統(tǒng)治的范圍從國內擴展到國外,形成國際壟斷,生產社會化達到更高的程度。但是,與此同時,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卻越來越集中到極少數(shù)壟斷資本家手中。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變得更加激烈。當私人壟斷資本不能適應生產社會化發(fā)展要求時,資產階級國家便不得不出面直接參與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并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調節(jié)和干預,這時私人壟斷資本的生產關系發(fā)生了部分質變,形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征。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從根本上說,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生產社會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客觀上要求在全社會范圍內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管理,要求作為總資本家的國家加強對經濟活動的調節(jié)和干預,以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在現(xiàn)代科技革命的基礎上,生產社會化程度空前提高。大規(guī)模的生產建設,一系列新興工業(yè)部門現(xiàn)代化的公共基礎設施,都需要巨額的長期投資。這就遇到了單個壟斷資本數(shù)量相對不足的限制。而國家壟斷資本的參與,能夠在相當程度上緩解這一矛盾,以適應生產社會化發(fā)展的需要。
  其次,生產迅速發(fā)展與市場需求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加深,導致經濟危機頻繁爆發(fā),資本家單靠自己的力量已無力克服,要求國家采取危機措施,如國家采購、社會福利政策、出口補貼等。國家的干預對于擴大總需求、緩解市場矛盾,減輕經濟危機的程度起到了不同缺少的作用,資本主義經濟的正常運行在事實上已經離不開國家的調節(jié)和政策干預。
  再次,伴隨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而發(fā)生的勞資矛盾、階級矛盾、社會矛盾,單靠個別資本家或資本家集團也是無法解決的。這就要求作為總資本家的國家,從壟斷資產階級的整個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fā),采取各種調節(jié)政策和措施,以緩解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為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提供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fā)展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而是適應了壟斷資產階級獲得高額壟斷利潤的需要。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是:資產階級國家作為經濟實體,在直接參與社會再生產的過程中與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并凌駕于個別壟斷資本之上,從壟斷資本階級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fā),全面調節(jié)和干預社會經濟,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生存和發(fā)展,保證整個壟斷資產階級獲得高額壟斷利潤。
  第一,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經濟基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雖然以國家的面貌出現(xiàn),但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大部分生產資料仍掌握在私人壟斷資本家手中,特別是極少數(shù)金融寡頭手中。國家壟斷條件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仍然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國家壟斷資本的出現(xiàn),以及私人壟斷資本與國家壟斷資本在一定范圍內的結合,提高了當代壟斷資本的社會化程度,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但是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私人壟斷資本。因此,以私人壟斷資本占有制為基礎的當代資本主義所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發(fā)展優(yōu)然存在著根本的對立。
  第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實現(xiàn)了國家與壟斷資本的融合,但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相反卻加速了資本主義積累的進程和規(guī)模。國家壟斷資本對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干預,實際上是作為全社會總資本家的資本來運用和發(fā)揮作用的,因為它受壟斷集團所支配,是為私人壟斷資本服務的。國家壟斷資本的性質決定了它不可能從根本上緩解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國家壟斷資本投資興辦的國有企業(yè),主要宗旨在于促進私人壟斷資本的發(fā)展,維護壟斷資產階級利益的需要。
  第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代表壟斷資產階級整體利益的。資產階級國家作為壟斷資產階級的總代表、理想的總資本家,與私人壟斷組織的狹隘眼界不同。為了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它必然要凌駕于個別壟斷資本之上,在社會范圍內積極干預和調節(jié)經濟運行,以緩和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各種矛盾,必要時它還會對私人壟斷組織的某些壟斷行為進行一定的限制,但其比較終目的還是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生存與發(fā)展。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對緩和資本主義社會矛盾、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也為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盡管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范圍內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使之適應于生產社會化和科技革命發(fā)展的需要,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各種矛盾,而高度社會化的生產力發(fā)展又為未來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

 第三節(jié) 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進程 
  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與變化
  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經歷了三次大的調整。第一次調整發(fā)生在19世紀后期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的過渡中,資本主義所有制形式由單個資本家私有制調整為聯(lián)合的資本家私有制,出現(xiàn)了股份公司。第二次調整發(fā)生在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所有制形式由聯(lián)合的資本家私有制調整為集團的資本家私有制,產生了私人壟斷資本。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fā)生了第三次調整,國家資本與私人壟斷資本的融合產生了國家壟斷資本,資本主義所有制形式即集團的集本家私有制,表現(xiàn)出了新的特點。綜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發(fā)生的調整,我們可以看到當代資本主義的經濟發(fā)展具有的一些新變化。
  1、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的變化
  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發(fā)展,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發(fā)生分離,資本占有權出現(xiàn)了一個重大變化,即產生了法人資本所有制。資本家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形式由直接、有形和全部占有,開始向股份和債券等形式的間接、無形和局部占有轉變。
  一是法人持股率上升,個人持股率下降。各種公司、企業(yè)、銀行、基金會、保險公司等紛紛進行股票投資。與此同時,對家族性大財團、大財閥進行限制的法律的頒布和各種公司的多元化經營,也促進了法人持股。法人相互持股成為證券交易中的主要力量。在美國紐約證鄭交易所一年的交易額中,有90%左右是在法人機構和法人團體之間進行的。
  二是股權高度分散化,部分勞動者掌握少量股份。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推行職工股份制計劃,一些上市公司發(fā)行法人股、小額股票。美國國會于1974年比較早制訂了職工持股計劃的立法,1984年又通過"稅收改革法",進一步加大對職工持股計劃的稅收優(yōu)惠鼓勵。近年來各種開放式基金如個人退休賬戶、教育儲蓄賬戶等的建立,也都擴大了金融資本的社會資本基礎,為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資本市場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在當代資本主義條件下,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的雇傭勞動者已經與早期主要是體力勞動的雇傭勞動者有很大不同,知識、技術和智力因素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資本家對員工不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的要求,而是腦力、智力、人才的綜合發(fā)揮。即使是生產一線的勞動者,過去只是被視為機器的附屬物,也改變了完全處于被動地位;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管理科學、行為科學的興起,表明各個層次生產者的積極性對于提高企業(yè)勞動生產率具有重要意義。現(xiàn)代企業(yè)逐漸以民主化管理為主導,越來越重視激發(fā)員工的工作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如鼓勵他們提出合理化建議,賦予他們參與企業(yè)管理的權利等。雇傭勞動者參與生產管理等活動,提高了企業(yè)生產效率,也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剩余價值。
  2、社會福利政策的實施
  在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勞動者個人消費已成為經濟正常運行的必不可少的條件。為了保證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長遠利益的需要,資本主義國家出臺了內容廣泛的社會福利政策。社會福利政策的實施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社會經濟進行干預的一個重要內容。國家不僅參與私人壟斷資本的剩余價值生產和實現(xiàn),而且可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制約私人企業(yè)獲得的剩余價值量,從而改變了平均利潤的一般形式,并在不同程度上也參與了剩余價值的分割。通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干預,一方面使各階層居民的收入不致過于懸殊,貧困者、失業(yè)者,以及失去工作能力的人也能有起碼的生活保障,從而使社會矛盾得到緩和,社會秩序得以維護。另一方面,社會福利的增加,也可以使部分居民的消費能力有所增強,消費市場有所擴大,從而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社會福利政策在發(fā)達國家得到廣泛發(fā)展。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實施了社會福利政策,而且社會福利政策的愛益者和福利項目也顯著增加。
  以福利政策為主要內容的分配關系的調整,使勞動力的再生產得到了一定的社會保障,從而相對緩和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社會矛盾,為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穩(wěn)定起到了"社會安全網"的作用。近年來,盡管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反思自身的社會福利政策對經濟活力的負面影響,但是,從總體上來說,社會福利政策的實施,仍然對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起了自動穩(wěn)定器的作用。
  二、資本主義的歷史走向
  1、資本主義為向社會主義過渡準備條件
  第一,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提供著比較重要的物質準備,即生產走向比較全面的社會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新科技革命基礎上,社會生產更集中于少數(shù)比較大的壟斷企業(yè),壟斷特別是國家壟斷使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社會化程度空前提高,一切經濟活動都同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還通過國際調節(jié)影響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fā)展,使生產的專業(yè)化和協(xié)作化不僅在企業(yè)內或國內牧師到更大發(fā)展,而且越出了國界,使生產走向比較全面的社會化。生產社會化要求突破和否定資本主義私有制,這種必然的趨勢已經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fā)展的自我"揚棄"中頑強地表現(xiàn)出來了。
  第二,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提供著社會化管理機構的準備,即壟斷組織和國家壟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新科技革命的基礎上,除了像銀行、郵政、運輸?shù)冗@類全國規(guī)模的管理機構日益發(fā)展和完善外,在工業(yè)、農業(yè)、商業(yè)、服務業(yè)等部門中,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領域里,各種現(xiàn)代化的社會管理機構和組織形式更充分更廣泛地發(fā)展起來。國家作為經濟實體直接介入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它通過國有企業(yè)和財政收入直接和間接地掌握和控制著很大一部分社會生產力和社會財富,并通過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影響著整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所需要的社會化管理機構作了充分的準備。
  第三,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提供著資本變?yōu)樯鐣敭a的過渡點,即股份公司和壟斷資本。股份公司應當被看作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lián)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股份公司和股份資本的產生與發(fā)展,是在資本主義體系本身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私人企業(yè)的揚棄;它越是擴大,越是侵入新的生產部門,它就越會消滅亡人企業(y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使資本社會化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達到比較高限度,標志著相當大的資本已經具有社會性質。但這是生產社會化發(fā)展的客觀現(xiàn)實迫使資產階段在不觸動資本主義私有制的范圍內所進行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這種調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對抗性矛盾。要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唯一的出路就是用同生產社會化要求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
  當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社會化、管理社會化、資本社會化愈是發(fā)展,它就越是接近自己的歷史終點,越是接近社會主義。
  2、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復雜性
  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一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但是必須看到,在人類社會發(fā)展地歷史長河中,任何一種社會制度的滅亡及其被新的社會制度所取代,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曲折、復雜的歷史過程。相比較而言,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過程將會更加漫長,更加曲折、更加復雜。
  第一,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復雜性和曲折性決定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長期性。一方面,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深化的同時,生產社會化等客觀因素會迫使資產階級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愈來愈把資本的生產力當作社會的生產力看待,從而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改進統(tǒng)治方式,達到延緩矛盾激化的目的。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社會財富的增加,為資產階級提供了緩和矛盾的物質條件。這樣就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時而激化、時而緩和,呈現(xiàn)過程發(fā)展的復雜性、曲折性的特征。
  第二,資本主義制度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尚未窮盡,當代資本主義暫時不會退出歷史舞臺。資本主義演變的歷史表明,它所能容納的生產力還沒有完全發(fā)揮出來,仍有可能調整其經濟制度的某些方面來適應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還將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第三,龐大的世界體系決定了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是一個逐步的、復雜的過程。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有已經走上壟斷階段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有剛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某些發(fā)展中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發(fā)展不平衡規(guī)律的作用,決定了資本主義的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勝利不可能在這些國家同時實現(xiàn)。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是一個逐步的、曲折的、復雜的歷史過程。
  第四,社會主義本身還是一個年輕的制度,它的完善和鞏固需要一個歷史的過程�!�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溝通解決。

有用

25人覺得有用

閱讀全文

2019考研VIP資料免費領取

【隱私保障】

育路為您提供專業(yè)解答

相關文章推薦

22

2009.08

考研政治知識點詳解:馬政經第一章勞動價值論

 第一章 勞動價值論
  第一節(jié) 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與經濟運行的一般原理
  一、社會經濟制度......

22

2009.08

復習方法得當 考研政治超過80分并不難

  最近,很多同學因為政治大綱沒有出來不知道怎么復習。對大多數(shù)考生來說,政治考及格并不難,但能考......

22

2009.08

招招實用 攻克考研英語完形填空題有訣竅

  英語中完形填空主要考察考生對英語基礎單詞、短語和基本語法的綜合運用等語言知識能力,以及聯(lián)想、......

22

2009.08

考研英語復習:歷年真題細讀三標準詳解

  已經開始或將要開始復習考研英語的同學都或多或少地知道,在考研英語復習過程中,歷年考過的真題是......

22

2009.08

考研英語:大綱頒布后如何做好復習調整的準備

 2010年研究生考試大綱即將公布,每年大綱都會有變化,所以,這一階段同學們應該做好隨時調整學習計劃......

22

2009.08

掌控考研英語先機 三板斧搞定完形填空

 在考研英語中,閱讀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完形填空是一個必須要拿下的敵人。雖說完型填空所占的分值......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么要報考研輔導班? 如何選擇考研輔導班? 考研輔導班哪個好? 哪些北京考研輔導班靠譜? 2019考研輔導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