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蜀相賞析知識點
高二語文蜀相賞析《蜀相》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寫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短短的八句當(dāng)中,有敘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淋漓,感情深摯,充分體現(xiàn)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fēng)格。
游成都武侯祠,卻為什么要題作《蜀相》?寫蜀相的“兩朝開濟”,為什么要先提到劉備的“三顧茅廬”?
古人云:“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我們不妨尋蹤覓跡,來探尋一下“詩圣”的心跡。
為什么要題作《蜀相》?
一種解釋是:因為詩的主旨是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yè),同時惋惜他的壯志未酬(見人教版《教師用書》)。這似乎有些道理。但游記也可以涉及到有關(guān)的人物,游武侯祠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yè),也是順理成章,這種解釋當(dāng)然有些牽強。所以,這其中,應(yīng)該還有些其他原因。
大唐自“貞觀之治”,中間經(jīng)過高宗、武后朝,至玄宗當(dāng)政迎來了“開元盛世”,人口至“安史之亂”前增至五千余萬,國力空前強盛。但是,隨著玄宗的老邁,李林甫、楊國忠兩位奸相先后把持朝政,將一個好端端的“開元盛世”葬送了。隨著安祿山起兵,各種矛盾突然如決堤泄洪,奔涌狂突,形勢急轉(zhuǎn)直下。兵連禍結(jié),哀鴻遍野。杜甫舍妻棄子,親歷了戰(zhàn)亂,其間耳聞目睹了國家的動蕩、人民的痛苦,能不憂心如焚嗎?痛定思痛,他對治國賢相倍加思念,渴望能有一位諸葛亮式的人物橫空出世,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救黎民于水火。于是,在成都剛剛安定下來,他就尋來了: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首聯(lián)寫專程尋訪武侯祠,這是“起”。開篇一問一答,一個“尋”字,迫不及待之情畢現(xiàn)。而“柏森森”三字,一言祠堂清冷寂寞,一言諸葛亮沒世已久。五百多年過去了,諸葛武侯已經(jīng)托體山阿,到哪里去找這能安邦定國的奇才大賢呢?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頷聯(lián)直承上文,寫祠堂內(nèi)的春色,這是“承”。杜甫參謁武侯祠,一不寫殿宇,二不寫塑像,卻寫什么碧草和黃鸝,雖然一植物一動物,一碧一黃,一靜一動,一視覺一聽覺,對仗極是工穩(wěn),但這未免有些偏題——撿芝麻漏西瓜了。前四句,以一半的篇幅,寫老柏,寫碧草,寫黃鸝,是何道理?
我們不妨臆測一下:
老柏森森,終歲不凋,成為武侯祠的忠實守望者;碧草無情,年年逐春風(fēng)而綠;黃鸝無心,日日隱深林而自得其樂。它們寄身在武侯祠,知道武侯何許人也?一個綠得滿階滿院,一個唱得婉轉(zhuǎn)悠揚。但這些在滿腹心事的少陵野老眼里,都是些無知無心的東西。只有我杜甫才可以和武侯談一談。“千秋萬代名,寂寞身后事”老杜也是知道的。但武侯祠的荒涼、落寞還是令他驚心。
諸葛亮不但忠心耿耿,而且多智多謀,未出茅廬已定天下三分,聯(lián)吳拒曹,入川建國,之后,把個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但是,只有賢相,就能成就大業(yè)嗎?想那諸葛亮,結(jié)廬于隆中,躬耕于壟畝,是誰三顧草廬之中,請他出山?諸葛亮當(dāng)時不過二十余歲的小青年,白面書生,乳臭未干,是誰力排眾議,給他施展才能的空間?又是誰,給了他無限信任,使他敢于盡心竭力?歷代歷朝,缺過能臣良將嗎?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玄宗一朝可謂人才濟濟,但一個李林甫,口蜜腹劍,取得玄宗信任后,弄權(quán)使詐,閉塞言路,同時的張九齡、裴耀卿、李適之等皆被他排擠罷相。從而使得玄宗與賢臣阻隔,其后楊氏姐妹,權(quán)傾朝野,楊國忠胡作非為,搞得天昏地暗。縱使諸葛亮再世,又能有何作為呢?所以杜甫接下來說: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頸聯(lián)推開一層,寫對諸葛武侯評價,這是“轉(zhuǎn)”。一般認(rèn)為上句看起來是說劉備,其實是從側(cè)面烘托諸葛亮的才智和抱負(fù)。(見人教版《教師用書》)。但筆者認(rèn)為,杜甫的意思是:必先有君王的“三顧頻煩”,后才能有老臣的“兩朝開濟”。這種觀點的背后,流露出一絲委屈和對肅宗的失望。
想當(dāng)初,杜甫舍身棄家,追隨肅宗,可謂忠矣。杜甫至鳳翔后,于至德二載(757)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拜為左拾遺。對肅宗感激涕零,立志要庶竭駑鈍,盡忠報國。但不久就因為上疏救房琯,深深地惹惱了肅宗。當(dāng)年閏八月初一日,杜甫便被放還鄜州省家。此后便被肅宗逐漸冷淡,可謂報國無門矣。而當(dāng)時的一些賢才,又有多少機會?所以杜甫來到武侯祠,一則以哭,一則以告。諸葛大名垂宇宙,固然與才高智廣有很大關(guān)系,但與其他人相比,得遇先主,士能為知己者死,又何其幸也!!
肅宗對杜甫有知遇之恩,而且君為臣綱,杜甫當(dāng)然只能喻之于心,而不能宣之于口。但,有些東西是掩飾不住的,特別是在他倍加推崇的武侯祠前。
肅宗啊,你能體諒一位老臣的拳拳之心嗎?
直到大歷三年(768),杜甫已五十六歲,還在《江漢》中哀怨地吟道: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真是癡心不改啊!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尾聯(lián)收束全詩,寫對諸葛武侯的悼念,這是“合”。
以諸葛之偉才,得先主托孤之重,后主言聽計從,本可以一統(tǒng)河山,建千秋偉業(yè)。無奈天不從人愿,諸葛亮正當(dāng)盛年之時,即在五丈原病逝軍中,苦心經(jīng)營的興復(fù)大業(yè)也付之東流。確實讓人痛惜不已。但杜甫此刻的淚滿襟,卻又多了一層含義:大唐多難,賢相何在?縱有賢相,圣主何在?這淚水背后,千言萬語,能向誰訴?這淚水,不灑在武侯祠,又能灑落在何處呢?
《蜀相》一詩,前四句由思人而謁祠,后四句由謁祠而及人。第五句寫先主,第六句寫諸葛,第七句寫出師未捷,第八句寫淚滿襟。正是因先主三顧,而為蜀相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由蜀相的出師未捷引出杜甫的淚滿襟,環(huán)環(huán)相扣,思路清晰,正與前四句相呼應(yīng)。祠長存而人已逝,怎不令人唏噓?而此時淚滿襟的杜甫,卻有千言萬語,永遠(yuǎn)無法對人說出。長安十年“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悲辛;肅宗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上疏救房琯時的滿腔忠誠;肅宗“荃不察余之衷情兮”的冷酷決絕;朝廷的危機四伏和自己的報國無門……都化作汩汩的淚,灑啊,灑啊。
國難當(dāng)頭,人心動搖,亂世“思”英雄,亂世“思”良相。杜甫對國家的憂患,對時局的牽掛,是那么深切。而由于自己的親身感受,他痛切地認(rèn)識到:只有良相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因為在那個以皇帝為中心的高度集權(quán)的體制下,良相離開了明君的信任、支持,毫無作為。這正是“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呼告,正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哭訴。
(責(zé)任編輯:彭海芝)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diào)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wǎng)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quán)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zhǔn)。
分享“高二語文蜀相賞析知識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