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年級語文第三冊第一單元知識點《詩經》三首之無衣作品鑒賞
古文的學習是最重要的是學會表達分析的方式,以下是語文第三冊第一單元《詩經》三首之無衣作品鑒賞,請大家認真掌握。
在《詩經》大量的戰(zhàn)爭題材作品中,《無衣》一詩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獨特的表現方式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由于作品的創(chuàng)作年代久遠,文字敘述簡略,故而后代對于它的時代背景、寫作旨意產生種種推測。大致說來,主要有三種意見:第一,認為《無衣》是諷刺秦君窮兵默武、崇尚軍力的作品;第二,認為《無衣》乃是秦哀公應楚臣申包胥之請,出兵救楚抗吳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從軍,士卒相約之歌;第三,認為《無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時,兵士間團結友愛、同仇敵汽、偕作并行、準備抵御外侮的歌聲。
這首詩充滿了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氣氛。按其內容,當是一首戰(zhàn)歌。全詩表現了秦國軍民團結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其獨具矯健而爽朗的風格正是秦人愛國主義精神的反映。
當時的秦國位于今甘肅東部及陜西一帶。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質直。班固在《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贊》中說秦地“民俗修習戰(zhàn)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于興詩,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焉。”朱熹《詩集傳》也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于詩如此。”這首詩意氣風發(fā),豪情滿懷,確實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于興師”,他們就一呼百諾,緊跟出發(fā),團結友愛,協同作戰(zhàn),表現出崇高無私的品質和英雄氣概。
由于此詩旨在歌頌,也就是說以“美”為主,所以對秦軍來說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據《左傳》記載,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于是一舉擊退了吳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師的時候,此詩猶如一首誓詞;對士兵們來說,則又似一首動員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這首詩中則以氣概勝。誦讀此詩,不禁為詩中火一般燃燒的激情所感染,那種慷慨激昂的英雄主義氣概令人心馳神往。之所以造成這樣的藝術效果,第一是每章開頭都采用了問答式的句法。一句“豈曰無衣”,似自責,似反問,洋溢著不可遏止的憤怒與憤慨,仿佛在人們復仇的心靈上點上一把火,于是無數戰(zhàn)士同聲響應:“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第二是語言富有強烈的動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戰(zhàn)士們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面。這樣的詩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稱激動人心的活劇。
詩共三章,采用了重疊復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數、字數相等,但結構的相同并不意味簡單的、機械的重復,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fā)展的。如首章結句“與子同仇”,是情緒方面的,說的是他們有共同的敵人。二章結句“與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這才是行動的開始。三章結句“與子偕行”,行訓往,表明詩中的戰(zhàn)士們將奔赴前線共同殺敵了。這種重疊復沓的形式固然受到樂曲的限制,但與舞蹈的節(jié)奏起落與回環(huán)往復也是緊密結合的,而構成詩中主旋律的則是一股戰(zhàn)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樂曲的節(jié)奏與舞蹈動作,正所謂“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禮記·樂記》)
語文第三冊第一單元《詩經》三首之無衣作品鑒賞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育路網預祝大家新學期有新的進步。
(責任編輯:陳海巖)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1空乘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2高鐵乘務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3影視后期制作查看招生院校
- 4酒店管理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5護理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6UI設計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7飛機維修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8學前教育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9視覺傳達設計查看招生院校
- 10動漫動畫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高考就業(yè)率最高的十大專業(yè)排行
分享“人教版高中年級語文第三冊第一單元知識點《詩經》三首之無衣作品鑒賞”到: